网络货运平台遭约谈背后:货车司机为啥挣得少?
“无论是车主还是货主,都已经对车货匹配平台产生了较大程度的依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周潇在2021年发表的《数字平台、行业重组与群体生计——以公路货运市场车货匹配模式的变迁为例》一文中表示。根据周潇在2019年的调查,66.9%的货车司机最主要的找货途径是车货匹配平台。“考察卡车司机通过平台得到的业务占其总业务量的比例,71%到100%的占比最高,为38.2% 在100家物流企业中,不使用平台叫车的企业仅有9家,44家企业‘频繁使用’平台叫车。”周潇写道。
研究显示,中国车货匹配平台在2013年到2014年快速涌现,数量一度接近300家。在那以前,公路货运市场曾在2010年前后出现许多车货匹配网站 ,在这些网站通过互联网改变货运市场信息分散的局面以前,司机主要通过停车场、物流园的物流中介获取订单。周潇将这种依赖人际关系网络的交易匹配定义为“嵌入型匹配”,与之相对,车货匹配平台的匹配过程则被称为“桥接型匹配”。
“在嵌入型匹配中,卡车司机、中介和货主之间是讨价还价的互动模式,竞价的情况很少出现。即便存在竞价,也仅限于较小范围之内,因而价格变化的幅度较小。桥接型匹配则不然,虽然表面看来也有货主和车主的议价,但是事实上属于一种探底竞价的模式。”周潇分析。
对平台而言,货主和司机的权重并不相同,占有更多货源才是取得更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周潇的一段分析或许能解释平台的行事逻辑,“随着货车逐步增多,市场日益呈现车多货少的局面,获得足够的货源信息成为(物流中介)信息部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意味着与货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非常重要。”如今,物流中介信息部被网络货运平台取代,逻辑依然成立: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里,平台必然倾向货主。
由于平台汇集了巨量卡车司机,货主每发出一个货单,很快就会被数以百计、千计的司机看到,司机们蜂拥而至,货主则有充分的空间选出出价最低的司机。许多司机反映,有货主会在与司机沟通后,再次降低运价发单。而在没有车货匹配平台的时代,由于货主能获取的运力有限,司机就有更大的议价空间。
物流中介曾在2018年激烈抵抗满帮的软件改版,那次改版尝试使司机在不了解货物详情的情况下先报价,在报价基础上,司机与物流商通过虚拟号码通话联系,这就意味着物流商与司机的紧密联系被平台强行切断,被夺走定价权和生存空间的物流商因此奋起反抗。然而“质量越大,引力越大”,正如物理世界的引力法则,由于平台对货主、司机的强大吸附力,过去的物流中介如今也不得不转战线上,成为被平台支配的链条一环。
“多因一果”的低价困局
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显示,在2016年下半年达到120点左右的历史高位后,公路物流运价就一路走低。2022年2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林安物流集团联合调查的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98.3点,比上月回落2.19%,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与高点相比,如今的运价指数下跌了近20%。
2021年3月17日,哔哩哔哩UP主“明日天涯路远1”以视频形式展示了自己从2018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0日的收入和费用记录。三年里,他工作了708天,开工率64.6%,拉了998单货,平均每天1.4单。总行驶里程192053公里,平均每天行驶271公里。总运费387563元,平均年收入129187元。
以东莞到中山的运费为例,2018年运费最高850元,最低350元,平均480.4元/车,而2020年运费最高660元,最低300元,平均381.6元/车,环比下降20.5%,每年下降6.83%。
“我就想问问那些还抢着拉低价货的司机,是不是还在精打细算,多跑点儿乡道、省道、国道,再加点儿便宜的小油,还能剩点儿,比闲着强。车上住,车上吃,就这么跑车节省开支,已经不是为了多挣钱,而是为了适应更低的运费。你说,这是不是咱们卡车界的悲哀?”货车司机孟洪发视频质问,“你记住,低价货发在平台上,你不拉,我不拉,它永远走不了,运费肯定能上去。”
但已经发生的恶性竞争早已使货主形成坚固的低价预期,即便货车司机们能建立抵抗低价单的共识,改变也非一日之功。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抵抗低价运单的共识极难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