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饥饿、粮价波动,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会波及中国吗?
2022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其中指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较2020年增加约4600万,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增加1.5亿。全球近9.2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1.7%)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两年间增加了2.07亿。即使全球经济实现复苏,预计到2030年仍将有近6.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8%)面临饥饿。
“我们与到2030年消除饥饿的目标渐行渐远。”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裁吉尔伯特·洪博表示,人类发展前景堪忧。全球粮食危机的涟漪效应很有可能导致明年的形势进一步加剧,各方需要加紧努力消除饥饿。
乌克兰出口受阻加剧粮食危机,当地时间2022年7月4日,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俄乌冲突持续,远处浓烟滚滚,前景是农民的田地。
通胀、饥饿、粮价波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7月18日,一场以“立刻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全球粮食应对危机”为主题的高级特别会议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在会上提到,据世界银行预估,俄乌冲突将增加9500万极端贫困人口,5000万人遭受严重饥饿。至今年6月30日,全球农产品价格指数较2021年1月高出34%,其中玉米上涨47%,小麦上涨42%,处历史高位。
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受到重大冲击,多国经济受挫,通货膨胀高企,全球市场迈入紧缩周期。种种扰动因素合力作用下,全球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及短缺挑战。
今年2月以来,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极限制裁,全球谷物、食用油、化肥和能源价格全面飙升,全球粮食危机雪上加霜。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小麦进口国中,近50个国家对俄罗斯、乌克兰小麦进口的依赖程度达到30%;其中有26个国家50%以上的小麦进口来自俄乌两国。此外,俄罗斯还是全球主要化肥生产国。在两国粮食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中断的现实情况下,全球一度陷入粮食恐慌情绪。
3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一度跃升至该指数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近三个月,该指数虽然有所回落,但今年以来仍上涨了15%。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粮食市场,各国纷纷“捂紧”了自己的“粮袋子”。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监测,目前约有35个经济体为应对粮食价格上涨,采取了53项出口限制措施,包括禁止或限制食品、饲料和化肥出口,影响了全球超过8%的粮食贸易。其中小麦进出口管制覆盖全球小麦贸易的21%。
粮价的高位波动,也抬高了各国进口成本,尤其是低收入的粮食净进口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的警告显示,全球有38个国家至少4400万人濒临饥荒。截至2022年5月,20个重点监测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持续恶化;预计到2030年,约有8%的全球人口、共计6.6亿人可能面临长期饥饿。
7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国际社会年内仍面临多场饥荒的威胁,并可能在明年进一步恶化。
粮价坐上“过山车”,未来还有可能继续攀升吗?
今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经历“过山车”式变化。
第一季度,全球粮食价格同比上涨近20%,其中小麦价格上涨60%。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为例,今年3月达到每蒲式耳13.40美元,超过了2008年的历史高点。7月,该价格最低下跌到每蒲式耳7.5美元左右,跌幅超过40%。
不仅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价格同样一度冲高回落。CBOT玉米期货价格今年5月累计涨幅达到33.97%,CBOT大豆价格累计涨幅21.53%。而与当时相比,如今的玉米价格下跌了31.3%,大豆价格则下跌了27%。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6月食品价格指数”显示,该指数自4月起已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环比下降2.3%,但同比仍上涨23.1%。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看来,粮食价格回落是“迟早的事”。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俄乌冲突局势变化刺激了市场恐慌情绪,再加上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及各国的策略博弈,使得全球粮食、大宗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今年上半年维持在高位。所谓的“粮食危机”和价格上涨,源于粮食贸易秩序被打乱使资源配置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