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饥饿、粮价波动,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会波及中国吗?
“从长期来看,全球粮食生产供应是足够的。”胡冰川说。
7月22日,“乌克兰粮食安全运输倡议”签字仪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根据协议,各方将协同从乌克兰的三个港口出口粮食,以缓解俄乌冲突引发的国际粮食危机。这也就意味着,滞留在乌克兰黑海港口的2000万吨粮食,将在极大程度上缓解高度依赖俄罗斯、乌克兰小麦进口国家的粮食紧张情况。
“俄乌冲突爆发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担心。因为俄乌两国的小麦和玉米出口分别占到全球近30%和18%的份额。占这么高的份额,是因为过去这里的小麦出口价格便宜。国际市场价格400美元的时候,它们卖300美元;国际市场价格300美元的时候,它们的价格是250美元。这样一来,像欧洲、美国、加拿大这样的传统小麦出口国是抢不过它的。所以俄乌地区的小麦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只不过是价格的问题。”胡冰川同时指出,粮食的高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全球增产。
数据显示,受战争波及,乌克兰2022—2023年度的小麦出口量可能下降约900万吨,但同期加拿大、欧盟小麦出口量预计将分别增加850万吨和500万吨。俄罗斯2022年小麦产量更有可能达到创纪录的8700万吨。从全球粮食产量来看,2020—2021年度、2021—2022年度分别达到27.8亿吨、28亿吨,而在2019—2020年度,这一数字是27.1亿吨。
粮食产量充足,但国际粮价却久久没有回落到去年的同等水平。胡冰川表示,这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俄乌战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俄乌冲突爆发后,金融市场投机增加,从而抬高了商品期货价格。在此大背景下,俄乌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农产品的危机状况,或者说让人类感知到现在粮食安全比较严重了。”胡冰川表示,随着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美元走强,国际资本由唱多转向唱空,粮价回归正常只是时间问题。
“整个市场调整的过程可能不超过18个月。”胡冰川判断道。
世界粮食日当天,巴基斯坦民众在街边领取免费食物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会波及中国吗?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全球正在经历粮食安全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中国能否端牢自己的饭碗?
“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未来一段时期,实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既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也具备基础和条件,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今年7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欧鸿如是说,“过去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近7000万吨,总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
以夏粮为例。农业农村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经历了去年罕见的秋汛、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考验,今年夏粮产量仍创下历史新高。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增加25.7亿斤,优质专用品种占比38.5%、提高1.2个百分点。夏收油菜籽实现“三增”,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创历史新高,产量是6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此外,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秋粮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占据我国秋粮产量1/3以上的东北为例,今年东北大部雨水好、墒情足,除了局部地区强降雨造成农田内涝、部分玉米受灾外,大部地区的作物长势都好于常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刘莉华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都保持高度的自给自足。以小麦为例,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水稻产量达到21285万吨,进口稻谷496万吨,只占水稻供应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的饭碗仍然稳稳地端在自己手上。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在4月27日举行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粮食安全标准有三条线:一是自给率(谷物自给水平)要达到95%以上;二是人均占有水平达到400公斤;三是粮食储备要达到本年度消费的18%以上。“从这三个指标来讲,中国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