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可能会进入不差钱的大企业的腰包
527亿美元,拆成5年投入到美国半导体行业当中,牵引作用有限,核心的问题是谁能拿到这笔钱,能拿到多少?
作为标志性的IDM企业,英特尔覆盖了半导体链条的设计、生产多个环节,也一直是《芯片和科学法案》落地的有力推动者,一度对外宣称,如果法案不能落地,将取消俄亥俄州200亿美元大型晶圆厂建设的奠基仪式,并与欧洲对接相关的建厂计划。
为了给法案摇旗呐喊,英特尔CEO基辛格曾经表示,“芯片法案可能是二战以来美国在工业领域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目标是扭转1990年以来,美国在全球芯片半导体制造业中,份额从38%下滑到10%的趋势。”
作为回报,英特尔希望从法案的补贴金额金额中,拿下120亿美元,占全部补贴39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引申出了补贴资金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但实际上,即便是法案总体的527亿美元,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并不足以让制造能力回流。
作为法案的反对者,美国议员伯格·桑德斯表示,“美国五大晶圆厂(英特尔、德州仪器、美光科技、格罗方德和三星)去年总利润高达700亿美元,政府为什么还要给这样的企业拨款补贴”,“在美国重建芯片公司,实际上就是在搜刮纳税人的钱”。
对于推动制造企业在美国建厂,张忠谋也曾表示,此举可能会让芯片法案的钱打水漂。
527亿美元的总盘子,对于利润高企的芯片厂商来说,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且在美建厂的总成本,已远超补贴的总额。
公开资料显示,仅台积电的Fab21(晶圆21厂)项目,2022年的投资就高达400亿美元,已经超过法案承诺补贴部分总金额的390亿美元上限,台积电尚且如此,英特尔和三星又有多大成本优势,且能分到几杯羹呢?
得不到尖端工艺,短期改善不了缺芯问题
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立法支持半导体,但是对半导体产业的补贴同样热情高涨。
公开数据显示,德国宣布将使用5月份宣布的100亿欧元基金资助32个半导体项目,日本已批准68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国内半导体投资,不同国家和地区先后上马的扶持措施,将会对美国促进芯片制造回流形成分流的局面。
* 三星代工业务和半导体研发中心的员工庆祝首次生产采用GAA架构的3nm工艺产品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三星和台积电依旧会在亚洲扩产,尤其是未来的3nm和2nm尖端制程工艺,台积电明确表态会留在中国台湾,而在美国新建的晶圆21厂,只是5nm工艺。
对美国来说,希望通过527亿美元来吸引制造回流,再间接撬动先进工艺落地美国的策略,很难生效。
另一方面,格罗方德董事长曾表示法案通过有望改善缺芯问题,不过这席话在短期内很难兑现。
纵观如今在美国建设的大型晶圆厂项目,最快的当属台积电Fab21和三星Fab1两个项目,台积电用“复制粘贴”大法快速建厂,最快需要到2024年才能够实现量产,如果中间出现管理或良率问题,则有可能还会延期3~6个月。
想依靠芯片法案解决缺芯问题,最少也要到2024年才能有所改善,而第一批所有晶圆厂项目完工,最少也要等到2025年。
总体而言,《芯片和科学法案》代表着美国重建半导体产业的愿景,但是在实际的落地环节,却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既包括资金量不足的问题(目前看527亿美元是远远不够),并且面临着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相同领域的强势竞争问题。
此外,美国在生产制造环节,历来存在众多包括人力、制度等影响效率的问题,而迫使大量制造业外流,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间接导致回流的制造企业难题提效;再者制造业回流,建设、人员培训,产线调试等都会拉长周期,因此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缺芯这样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