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万安桥失火:每隔五十或百年就毁坏一次是这类文物的宿命吗?
这些看似简单,其中却充满巧思且极致优美的廊桥,价值不但在于解决跨水越谷的交通和长虹卧波之景,更在于当地人信俗寄托于廊桥之民风。今天,廊桥两端的长条木凳是村民的休憩之所,当村人们有闲,常踱步到其上聊天,廊桥好似村中的公共客厅。旧时,常有生意人借助遮风避雨的廊桥做买卖,行路的人走累了,就躺下在长凳上睡一会。浙南闽北的乡民们为祈求神明保佑乡间太平、五谷丰登,往往在廊桥上设神龛、摆祭坛,有些还设有求神问卦的抽签签头,而且桥两侧常常会出现一座或多座庙宇,形成了“桥庙—体”的独特景观。乐善好施的先民宗族在廊桥施茶也十分普遍,让田间耕作的劳力和在群峰连绵、山高路远中跋涉的路人,歇息片刻。廊桥之上,祈福声不断,成为乡人的精神依托。
正因深厚的内在连接,浙南闽北的百姓对村里的廊桥百般呵护,这也是众多廊桥能够留存至今的原因。廊桥毁了就再建,捐建廊桥成为公共美德。
刘杰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廊桥承载了相当多功能,是中国乡土社会里的复合功能空间。而与园林建筑同源同构的廊桥,隐没山林,“代表过去和谐优雅的传统村落生活,只要你见过一次,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似乎就是我们的心灵寄托之地。”
屏南万安桥,2012年6月12日。本文图/视觉中国
每50~100年毁坏一次
无论过去还是现代,古代木构桥梁或者建筑的防火问题一直是严峻挑战。对于木桥而言,洪水和火灾是最严重的两种威胁。从历史文献看,闽浙地区绝大多数木桥的损毁基本都是由于此二种原因。
2006年,福建省屏南县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祥桥突遇大火,整个桥身被烧塌掉进27米深的峡谷。2011年,同属国家级文物、位于武夷山市的余庆桥被烧毁。2016年夏天,台风“莫兰蒂”侵袭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温州国家级文保单位泰顺薛宅廊桥等三座古廊桥被洪水冲垮。
刘妍曾根据史料梳理过这些木质拱桥的营建史,发现一些坐落在关键的水、路节点上的桥梁,很多会以50~100年为周期进行重建或修复。这种损毁概率几乎就是此类木质古桥的宿命,即便到了科技更发达的现在,仍然如此。
实际上,古桥的防火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闽浙山区的许多木桥都在古代的官道或交通路线上,而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基本属荒山野岭、人迹罕至之处。这就决定了,一旦这些桥梁发生火灾,消防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抵达,救援效率无法保证。刘杰等学者在过去近30年的考察中深知其中艰辛,许多古桥要步行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才能抵达。例如浙江省泰顺的三条桥即是如此,近年来新建了公路,但还是要步行二十多分钟才能抵达。刘杰认为,对这类木桥的保护,除了需要有严格的保护设施和措施制度之外,主要还应强调对百姓居民以及游人过客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比真正动用消防设施有效得多。
福建屏南县是闽浙山区拥有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当地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古廊桥。例如2021年7月27日,屏南县人民法院、屏南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多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廊桥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协议》,为屏南县廊桥文化遗产保险签约。如今廊桥内明确禁止放置易燃物、禁止起火烹食成群歇宿……自上而下已经有了强烈的防火意识。因此,此次万安桥被烧毁,更加让当地民众和学界感到意外。
万安桥焚毁,从文物上自然是极痛心事,技术传承上却并非不能恢复。被大火焚毁的余庆桥、百祥桥等古桥都已通过文物修复程序、由传统匠人予以修复、重建。1932年,将万安桥从伸臂结构改为编木拱结构的木拱桥营造世家——黄姓家族的匠艺传人仍在,他们在最近的二十年里参与了多座类似木拱桥的维修和复建工程,例如百祥桥修复时,就是由黄姓家族传人、如今已经80多岁的黄春财师傅主持。
可以说,在以木材、竹材等有机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营造系统中,只要传统营造技术还保存着,某种建筑的式样和风格就不会失传。但作为流传近百年的木拱廊桥,在主要本体已严重毁损的情况下,即使完全按照传统工艺修复成功,其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恐怕也难以失而复得,而今天的技术是否能够真正还原古桥,也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