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曾发表于《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的研究称,约50%的调查对象了解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但是并不会改变行为,他们常不认为自己是易感人群,因此,应该对易感人群加强健康风险信息的传递。
“中暑是高温热浪造成的最常见的健康危害,但中暑死亡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黄存瑞告诉记者,“高温热浪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某些职业人群对高温热浪更加敏感。”
被低估的高温健康风险
很多研究都在表明,高温天气下,日均气温每升高1℃,不少疾病都会恶化,这种危险甚至是致命的。
例如,有研究称在北京的夏季,“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量增加25.7%”;“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增加4.2%”;“温度超过19℃后,每升高1℃,腹泻的发病数增加7.2%”。
一项发表于2012年的研究称,热浪侵袭期间,济南心理疾病的日就诊人次显著上升,另一项发表于2020年的研究也发现,热浪来时,上海精神分裂症住院人数增加。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与自杀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糖尿病的死亡率也明显升高。
“整个高温热浪过程,都会带来了这种超额死亡的风险或者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黄存瑞说,“目前,我们远远低估了这种风险。”
过去的7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这是8月3日举行的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
“最近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而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对于眼下中国正在经历的高温,当时那场新闻发布会上的评估是: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3强,仅次于2013年和2017年。10天之后,新的预计称:这场高温综合强度将为1961以来最强。
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于2022年3月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共有16299人因异常热浪而发生全因死亡(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记者注),另外,据估计,死亡相关经济损失总额为613.04亿元。
如何应对未来高温热浪的频繁威胁,早已不只是气象部门的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公共卫生问题。
黄存瑞参与的一项研究称,过去40年间,中国高温热浪相关的死亡负担增长了4倍,且东中部地区的死亡负担更重。而这种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热浪发生频率上升、人口增长和老龄化。
在黄存瑞看来,应该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这样更加有利于公众获取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从而降低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许小峰同样觉得,“加强事前预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应是减少灾害影响的重要环节。”
亟待推广的高温与健康早期预警系统
实际上,过去20年间,中国一直在尝试建立“更具针对性”的“高温与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只是相关的预警业务一直未能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推广建设。
从过往的媒体报道来看,过去的21年间,不断有气象部门、卫生部门、环境部门对媒体公开提及过“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最早是在2001年,上海建立我国首个“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主任谈建国曾主导这个WMO(世界气象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项目研究。
那时,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刚起步不久,1995年,美国费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立起高温与健康风险预警系统(通常被称为HHWS——记者注),有研究结果表示,1995年至1998年间,该系统估计挽救了117 条生命。随后10年间,除上海外,美国华盛顿、意大利罗马、加拿大多伦多都尝试建立这样的系统。
“但是这套系统的预警结果一直未正式对外公布。”谈建国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起初也尝试过推广,但后来发现,这套系统比较复杂,没有高温三色预警那么直接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