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预警系统信号运行状况良好,“初步实现了早期预警能力,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一篇针对该系统的研究论文总结道。
“其准确性主要取决于气象、空气质量、死亡和发病等历史监测数据,以及气象预报数据的准确性。”李永红告诉记者,建模过程中未获取到的其他因素,以及人群相关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的提高等都可能带来影响。
许小峰觉得,在应对高温天气上,国际上与我国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区别,但在基础科研方面,国际上有许多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在政策支持上也有一些优势,如资料的共享与获取,要相对容易些。”
2021年8月2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了《高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北京、江苏、浙江、广东、重庆5省被选为业务体系建设试点省份。这些业务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基于预警信息的高温敏感地区、人群的预警发布策略模型;建立高温环境健康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业务”。
“总体上,国内的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起步相对较晚,模型尚待开发和优化。”在黄存瑞看来,部分城市的试点,是日后开展全人群、多病种、全区域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
待优化的常规预警
目前,需要优化的还不止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人们最常见的、也正发挥主要作用的天气预报、高温三色预警,也有优化的空间。
“现在的高温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已经可以在热浪预警中发挥非常好的作用了。”谈建国觉得,“核心的问题是大家能够把这个预警信号用好。”
在许多地方,人们会怀疑,气象局提供的天气数据并不真实,甚至猜测“气象局高温低报”,“不敢预报40℃以上的高温”,“为了不停工,不给高温补贴”。
“压低温度预报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可能与实际体感温度有关。”许小峰告诉记者,“气象台都是以观测站百叶箱里的温度为准,与每个人在不同地方感受的温度有所不同。”
对于气象站的建设,国家有严格的建设标准:下垫面有一定面积的浅草平铺,温度计置于百叶箱内,避免太阳直射并保持通风,而百叶箱离地1.5米。
“体感温度主要是取决于4个要素,气温、辐射温度、风、相对湿度。”谈建国表示,湿度在高温状态下对人的影响就好比蒸桑拿,蒸干桑拿的人,能够承受的温度极限,比蒸湿桑拿的人高。
温度差异背后的另一个问题是热岛问题,谈建国告诉记者,通常,天气预报的温度,比城市中心或者说热岛中心的温度大体要低1℃到2℃。
这是由于过去的20余年间,城市化建设等因素影响到气象监测环境,许多城市的气象代表站也被迫外迁。一些气象代表站多位于郊区。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提高自动气象站的密度,来实现对气象状况的更精准的预报与监测。
以深圳市为例,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信息显示,7月24日,深圳的最高气温为36℃。而深圳市气象局官网的气象服务信息显示,当天龙岗街道15时的气温为39.3℃。
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深圳市气象局官网的气象数据,采集自密度更高的“自动气象站”,对各个街道的气温均进行实况采集。
《高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也提到,要建立精细化网格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监测业务,将全球高温实况产品分辨率提高至5公里,中国区域提高至1公里。
如今,在一些天气预报App中,“体感温度”常出现在预报信息中,有时会高达50℃,这一般会高出气象温度5-10℃。而各地气象部门在发布天气预报信息或高温预警信息时,较少提及体感温度。
在经过7月的高温热浪天气后,8月4日,湖北气象局发布了湖北省首个体感温度预报,其中随州当天最高体感温度比最高气温高出9℃。
图左为8月5日湖北高温三色预警信息,图右为8月4日湖北省体感温度预报信息。
10多年前谈建国就曾提过,地方气象部门可以尝试发布“体感温度预报”。“但实际上全国各地很少做,因为个体的体感温度差异大,预报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检验,也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