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更科学一些,应该推广。”许小峰说,“若能提供体感温度,基本可以替代WGBT指数仪的功能,应更有效。”
WBGT指数仪是一种用于“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设备,其基本参量包含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等。一些长期面临高温作业的工厂,为了避免职业中暑的发生,常在厂房内摆放WBGT指数仪,当指数超过一定限值,要通过减少工作时长,甚至停工来避免伤害。
尽管《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对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职业接触限值等做出规定,但并非所有用人单位都不折不扣地执行。前不久,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机构检查了353家用人单位,其中有6家未按要求落实防暑降温工作。
而在一些普通的工厂,随着极端高温更频繁地出现,当其遭遇高温气象条件时,也常面临“高温作业”的情况,中暑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统计的因热射病而死亡的病例中,不少人曾在因高温气象条件而形成的室内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并非传统的“高温作业”。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更专业、更细致的一些政策来应对。”许小峰说。
在许小峰看来,现有的“高温三色预警”机制,面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的工作环境,如何确定预警标准,改进措施,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对于不同群体发表有针对性的预报是必要的,仅靠目前提供的大众化公共预报是不能满足需求的。”许小峰觉得,“要针对需求提供专业预报服务。”
“但这属于一个服务细化的问题,服务的细化往往不是都要通过公共发布,公共发布不可能那么细。”许小峰觉得,“现在许多商业的服务内容开始增加了,比如花粉过敏指数,有些企业愿意把这个产品加工得更好、更细、更有针对性,那发挥市场的作用其实也是可以的。”
沉默的高温中暑事件预警
在天气预报、高温三色预警、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警、高温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之外,中国还有一套“高温中暑事件预警”机制,但很多人并不熟悉。
从2007年8月1日起,“高温中暑病例”就被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范围。而高温中暑病例的直报,也成为是高温中暑事件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一套与“高温中暑事件”有关的网络直报系统会启动。
与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类似,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后,需填写《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于当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对于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当日以最快方式将《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报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甚至包括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这一制度自2007年《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印发后开始施行。
在气象系统任职的35年里,许小峰印象最深的事就是,2003年“非典”事件发生后,国家开始了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他曾参与其中。2006年1月8日,我国发布并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后来各部门也都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包括气象部门。
“高温天气也是在那时正式列入应急管理的事件序列,为后来的加强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小峰说。
预案要求各级卫生、气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本地的实际工作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
记者注意到,一些市县多年前便公布了本地化的预案,一些市县去年、今年陆续制定、公布并实施“预案”,也有一些市县至今尚无法查询到相关预案。记者了解到,有部分地方气象部门、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预案并不熟悉,甚至表示,“以前真的没有了解过”。
7月24日中午,湖北宜昌,云集路综合改造项目工地,“纳凉公交上”午休的工人。视觉中国供图
一个曾经出现过热射病死亡病例城市的卫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省里、市里都没有具体的预案,但现在在执行国家2007年公布的预案,包括高温中暑病例的网络直报系统也在运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