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退市危机暂缓解,但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不过根本问题并未真正解决,2018年,双方矛盾再度升级。
2018年12月底,SEC和PCAOB联合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审计质量和国际监管机构对审计和其他信息的重要作用》的声明,其中提及美国监管机构获取中概股信息面临的挑战。PCAOB官网详细列出224家存在审计风险的上市公司名单及其审计机构,其中213家所用的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来自中国内地或中国香港地区。
而之后瑞幸咖啡(LKNCY.OO)爆出的财务造假事件,更成为了此轮中美审计监管冲突升级的催化剂。
2020年5月,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先后一致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于当年12月由特朗普签署生效。2021年12月,SEC公布落实《外国公司问责法》的监管细则最终修正案定稿,相关规定正式进入执行阶段。
之后,参议院在2021年通过了《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草案,将审查时间从三年缩短到了两年。今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竞争法案》,其中就包括了参议院先前通过的加速中概股退市的条款。这意味着,中概股最早将在2022年报披露后启动退市。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将中概股在美国监管政策环境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0年以前,该阶段美国对中概股态度相对友好,整体监管环境相对宽松。
第二阶段为2011年至2013年,以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大跌、退市数量显著增加、东南融通事件等为标志,美国对中概股的态度有所转变,有关监管机构开始关注中概股的财务问题,但未过度发酵。
第三阶段为2014年至2019年,其间美国对中概股的监管政策整体相对友好,赴美上市数量、募资金额较此前均有所回升。
第四阶段以特朗普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为标志,2020年至今中概股在美监管环境趋紧趋严。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为何迟迟难以达成?
粤开证券研究院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中美监管机构理念不同,执法权限存在差异;二是中美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不同,跨境监管需求不对等;三是美国政府将金融监管政治化,致使合作难度加大。
重估中概股投资价值
在合作协议签署前的数个交易日,中概股出现了连续上涨,不过涨幅相对有限。而在协议签署完成后,中概股的股价表现再度恢复了平静。
“根据与海外投资者交流,此次谈判的协议超出大部分投资者一致预期,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市场目前没有对正面消息进行充分定价。”孟磊表示。
瑞银证券建议投资者至少要标配中概股,而不用继续减配或者低配中概股,其中有一部分的错误定价给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创造了比较好的回报机会。
“两类股票可能更受益于谈判框架协议的签署。” 瑞银证券认为,第一类是仅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没有进行香港二次回归。这类股票此前股价隐含的预期有可能有退市风险,估值折价比较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表现可能较好。
第二类是此前由于退市风险,遭到了很多基金主动减持的中概股。这些中概股在估值上可能产生下滑,因此一部分机构可能会有仓位回补的需求。这类股票在短期内有可能值得关注。
陈达也表示,对中概股相对乐观,但是目前“仍在观望”。
至于是否应该加仓, 陈达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是否是建仓的好机会并不好判断。我只能说,现在是估值比较低的投资机会。但是估值比较低,不是因为市场没有判断,而是因为风险是现实存在的,但正是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投资者才会有机会买到价格比较低的股票。”
不过,一些机构投资者仍然对中概股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
美国私募基金百分之八十七(Percent 87)合伙人汤泽远告诉《财经》记者:“审计合作最终没定下来之前会避开中概股,虽然中概股前期跌了很多,但没必要去冒险。”
汤泽远也并不看好美股后市,他更倾向于等美股下跌之后抄底。“现在虽然审计利空解决了,但只能说后面中概股涨跌跟大盘会更同步一些。如果美股全面下跌,那么中概股也难逃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