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笛认为,在技术问题之外,经济效益也是横亘在自动驾驶公司头上的难题,“L4级别自动驾驶需要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大算力芯片单元等设备,一辆自动驾驶车的制造改装成本大多在50万元以上。”
中智行于2018年成立,在2019年宣布通过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发展自动驾驶。由于技术与商业化进展遇阻,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早期的投资热潮后,一度趋于冷静。为打破自动驾驶技术瓶颈、早日商业化落地,在自动驾驶领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除了Waymo、轻舟智航采用的单车智能路线,还有中智行采取的车路协同路线,后者强调智慧道路对车的赋能。
在苏州,中智行与天翼交通合作的车路协同方案“轻车·熟路”已经落地。天翼交通是由中国电信、中智行、苏州国资平台三方共同出资设立的智能交通运营及服务供应商,于2021年成立。“轻车·熟路”是指以L2轻量化配置的智能汽车,通过利用智慧道路的能力,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在这一方案中,中智行负责车端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天翼交通负责路端建设。
传统单车路线下,感知完全依赖自动驾驶车自身的传感器,但“轻车·熟路”方案中,即便将车端全部传感器遮蔽、仅依赖路端的感知,汽车也能通过车载5G通信模块获取路端智能信息,并以此作出驾驶决策。
“智慧道路作为‘外挂’,在技术安全上能弥补单车的不足。”狄笛说,“在经济效益上,将部分感知、计算设备置于路端,车端相对轻量化,在量产方案中保留轻量化传感器,使车路智能互为冗余,也能使得智慧交通整体降本增效。”
在高铁新城苏州北站附近的核心商圈地带,天翼交通部署有1条包括12个路口、长达6公里的“全息道路”,依靠接近200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与后端的车路协同数字孪生平台联结,能实时跟踪、全方位记录道路范围内所有交通参与者的状态,并将路况传递给匹配的自动驾驶车辆,实现“车路协同”。
不过,“轻车·熟路”尚未公开路测里程与接管情况。有行业人士认为,车路协同中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车端和路端之间的决策矛盾难以解决,车和路要实现真正协同还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有车路协同领域人士指出,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主要通过置信度来判断车端和路端数据的有效性,再决定是“听车的”还是“听路的”。但这一体系依然需要海量的大数据收集与验证来提升系统决策的准确性。这也需要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企业不断磨合,以大量的测试数据验证来提升决策的可信度。
政府和企业为何如此“热衷”?
尽管自动驾驶距离大范围落地仍有技术难关,但自动驾驶企业已经在寻求商业化试点。“允许自动驾驶乘用车开展运营收费,是商业化的开端。”狄笛说,“自动驾驶要在一定区域内、任意点到点跑起来,能够常态化运营、商业模式能被允许落地,才能反过来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和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于商业化运营需要牌照,而自动驾驶企业并不具备相关资质,从2021年起,各自动驾驶公司通过与第三方出行平台合作的方式,“曲线救国”。今年8月,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宣布,小马智行Robotaxi将在曹操出行北京地区上线。轻舟智航、中智行等企业也在计划与网约车平台在苏州联合运营Robotaxi。
不过,与网约车平台合作运营有其缺点。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在自动驾驶路段以外,要恢复网约车驾驶员人工驾驶,实际上是一种混合运营模式,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是不彻底的商业化,责任边界不清晰,用户体验也不好。
尽管自动驾驶技术瓶颈仍然存在,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陆续出台的向好政策,也意味着对于自动驾驶产业的支持。
8月8日,交通运输部组织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在特定场景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出租汽车、公交车客运和普通货物运输。轻舟智航副总裁程修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指南》以审慎的态度鼓励自动驾驶企业进行商业化试点,有利于促进自动驾驶行业商业化闭环。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此前表示,中国各大城市之间以往的竞争围绕着争取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自动驾驶相关政策颁布、测试牌照发放以及测试道路搭建等维度来进行,而现在,各地已彻底进入了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的竞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