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数据背后一贯财大气粗的乐华日子难不难?
经纪人Lee对「文娱春秋」下结论,“当然难,不难她何必急着上市圈钱?”
流火七月马不停蹄忙着上市的杜华,还上了一个热搜“杜华在干什么”,词条内容是:叫不上名字的四男两女以朝圣姿态围绕在“杜女王”周围,人手一张面膜——杜老板这是要转身微商女王了吗?
资本在腾挪周转,年初退出乐华股东的她还迅速投资了几个螺蛳粉品牌,倒是有名有姓不避吆喝。
缺钱就找钱,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杜华也一直是个坦荡直爽的人,“此次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艺人管理”。
除此之外,还可以如何解释杜华的上市执念呢?
2016年的一部电影《梦想合伙人》,被称为女人版的《中国合伙人》:
姚晨联手郝蕾和唐嫣,白手起家一路开挂,公司18个月就上市。该片制作人杜华这么看这部以自己为原型的电影,“18个月做上市我觉得不叫奇迹,其实现在很多电商就是那样,非常快的。”
但是这样的神话,只在电影里和杜华有缘。现实中的杜华,上市之路走的很艰难:四轮冲击,四次折戟,天不助她,永远差那么一口气。
如果你不是股民,或许愿意给谋求上市的乐华释放一点善意:谁不想在年华最好的时候托付良人卖个好价?毕竟近几年乐华娱乐营收利润双增长,上市的好时机是到了。
当然,故事的反面是:乐华和股东都等不起了,再不上市摇钱树王一博也要飞走了。
一个月前已然通过聆讯,未料资本最后还是不买账,认为“估值较预期有出入”,发售率仅有27.21%,卖不出去只能撤回,原计划7号的上市,凉凉了。
乐华与资本市场的距离,真的只差最后一口气吗?
「文娱春秋」有不同意见:
接受资本大考却失败的不是顶流王一博,更不是偶像老板杜华,而是脆弱的“乐华模式”。
资本市场的逻辑确实与粉圈不同,并不是遍地韭菜任人割。
乐华上市“狼来了”的故事在第四次之后,割韭菜的意图已然司马昭之心了,但资本市场并不会在一棵顶流摇钱树吊死。
过去三年里给乐华贡献了四五成收入的王一博,即使续约至2026年,也并不能撑起乐华的资本半边天。如果王一博起了作用,那也只是膨胀了杜华上市的心。剩下的路,得靠杜华和乐华模式自己走。
当然,资本想听的,也并不是乐华绝对且唯一C位杜华的故事。
尽管这位偶像型老板,是艺人管理市场612亿规模里占比1.9%排第一名的大姐大,但每日被数以百万计的粉丝私信“辱骂”:
“只想赚快钱,只喜欢听话好拿捏的艺人,公司模式单一经营运作,草台班子只学了韩国一个皮毛……”
持续给资本讲故事的,只能是“乐华模式”。但“乐华模式”可以吗?
事实证明,这套学师韩国,涵盖训练生选拔、艺人培训、艺人运营及艺人宣传在内的,覆盖艺人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模式,有且只生产出王一博这一位顶流和曾经差点登顶却黄粱一梦的男团UNIQ。
可见杜华一直言之凿凿的“我的经验可以复制”,首先在乐华内部就没有复制成功过。
其实杜华真正要面对的困境还没开始——上市失败之后,失落的岂止处于臀部尾部的同行,还有身后的资本。
如果杜华讲不出漂亮的故事,华人文化(2014年起持股14.25%)、字节跳动(2018年起持股4.74%)、阿里巴巴(2020年起持股14.25%)……这些站在杜华背后的男人们,等不起了。
招股书显示:“如果乐华娱乐未能在2022年12月31日、2024年9月30日或2024年10月31日之前完成上市,将面临(这三位)优先股股东的巨额赎回要求。”
股东变债主的戏码,听着有点残酷。乐华最大的难关可能还在后面。
|idol杜华的故事很热血
|但乐华的故事不动听
在乐华家族12周年的衍生品“乐华小卡”里,除了旗下艺人,杜华本华的小卡赫然在列。“杜华已无”,在闲鱼二手卖场,属于抢手的那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