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韩国做练习生培训老师的JING苦笑,也就是乐华才有这么大的勇气止损,普通的艺人经纪公司,哪里舍得已经大笔砸出去的钱。结果就只有一个恶性循环,“说实话,我教过的练习生里,中国练习生要比韩国练习生懒得多。就因为他们觉得既然公司已经给我砸钱了,不会被公司轻易淘汰掉。”
深陷塌房漩涡的丁泽仁、李权哲,并未出现在乐华最后一版招股书里,NEXT组合中已不见二人名字,“乐华七子”变“乐华五子”。这个处理方式,想起来了没?和德云社对“孩子们”“斩立决”的处理如出一辙。
“立刻就走”在资本市场也来不及了。就问一旦上市,哪支股票能经得起这样一轮又一轮的突发暴击?
都知道2014年以王一博为首的UNIQ不是糊掉的,而是在顶峰时期消失的,杜华都还没有来得及兑现自己的赌注“赌一个亿造星,输了就退出娱乐界”,UNIQ就成为了历史。
文娱行业的风险不可控,在艺人领域尤其明显,韩国的练习生体系在多年工业流水线的夯实下,只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
杜华设想的挺美,“乐华模式不是在刻意打造顶流,而是在艺人管理储备上实现百花齐放和梯队式、多元化发展。顶流的成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包括自身业务能力是否过硬,作品是否得到市场认可,演艺规划是否可持续发展,否则就可能昙花一现。公司不能只是依靠顶流,要有更多多元化的艺人,大家梯队化发展比较好。”
现实是,2020年到2022年前四月,王一博一己之力分别贡献了乐华总收入的36.7%、49.5%、56.8%。
这一套被杜华移植到中国后,除了不可复制的顶流,稳定的流水化艺人生产线并没有实现,有且只有王一博一个亲儿子负责赚钱养家。
这也是即使在影视寒冬的这三年,即使乐华的收益比几大影视公司还要好得多,但资本依然不会青睐乐华的原因。
资本看内容,影视公司有内容,乐华不是没有内容,是内容产品不稳定不过关:头部合约时间有限,腰部翻车又翻船,尾部……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水的培训下,他们啥时候能出头跟上节奏啊?
杜华上市筹钱用来做艺人管理,做到“手有余粮心里不慌”,但是她这如意算盘,八百个心眼子的资本又怎么会不清楚?
说到底,资本看不上乐华,主要还是因为王一博这个爆款之外,乐华并没有完整复制韩国练习生模式形成强劲的产业链,导致没有故事可讲。除此主业之外,影视剧创投、音乐制作、虚拟艺人没有一项能站在头部赢利地位。作为乐华最成熟的业务,2019-2021年,艺人管理业务营收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4%、87.7%、91%。
|经验从来没有复制成功过
|爱豆练习生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
2020年在乐华做过练习生的男生莫迪告诉「文娱春秋」,他的练习生生活包括“声乐、舞蹈、乐器、表演、音乐创作、形体、公众沟通、艺人行为守则等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培训。
但是曾经在其他经纪公司做过三年练习生的他,对乐华还是失望的,“论专业严格,乐华并没有比自己期待的更好充其量只是模仿了韩国练习生训练的皮毛;论训练强度,乐华比另一个直接把韩国老师请来北京培训的公司差远了;但是论机械的洗脑,一家比一家强。”
在他眼里,三观和认知还未成熟的十几岁孩子们在“你们一定会赚钱的,你们一定会火的”灌输下,更是看不清楚自身的能力和位置。一旦不在导师视野管控中,便尽情自信放纵躺平的大家已经在聚光灯的幻觉中。
莫迪觉得,“这也是乐华或者练习生群体塌房如此之多的原因吧,心气比人气高。还不能以艺人的标准要求他们,把他们当成邻居家十几岁的小孩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的行为。更何况,不同于韩国练习生少至三年,多达十几年的训练,我们的训练更加短平快,三到八个月就敢出道,怎么比?”
把练习生如此“去人化”成一台机器就可以保证练习生培养的“成活率”,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莫迪说他们这个群体,“在最丰富的年华,一天十几个小时被关在练习室里,没有生活阅历,没有更多生活体验,未来也只会唱跳,不会演戏,更不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