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价格迷思:暴跌80%,为何还有人喊“缺芯”?
这其中的故事,非常丰富多彩,有人发家致富,也有人套牢亏损,但只要空间存在,就会前赴后继,源源不断。
五、芯片价格的涨跌,是不是有规律性?
对电子产业来讲,有其特殊性,也有一般性。特殊性指的是,存在着某些科技含量奇高、进入门槛非常难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稀缺性和通用性结合得非常好,使得其成为供应链各环节的重中之重。一般性指的是,和其他领域一样,既有边际效应递减,也有围绕价格基线随着供需关系而波动:
行业集中度高,大公司对这类产品有定价权,比如显示屏类,三星、LG几乎完全掌握行业定价权;还有存储类,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公司几乎完全掌握定价权。对于这一类,大致上会有三类价格规律:
正常情况下,随着产品的出货量增大和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出现,成本会逐渐下降。
但是,当公司觉得盈利不及预期,或者资本市场需要配合的情况下,企业会控制产能,制造短缺,以此来提高盈利水平。
还有一种情况,就游离在灰色地带。此类企业的高层,会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来人为制造价格空间,进而从中渔利。
情形2)和3)在疫情之前的多年中,一般都会周期性出现。
类似于intel这样的企业,虽然也近乎垄断,但其无法像存储类芯片一样进行价格操控,也就是说,垄断价格并不一定导致操控价格。作为系统主芯片,其要首先确保系统和市场的稳定健康运行,这一责任,在存储行业就小得多。
普通类产品,这类产品市场上由多家供应商提供,并且在技术路线上也是由多家共同制定,比如消费者所熟知的蓝牙芯片、WiFi芯片等。
大趋势:随着产品的出货量增大和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出现,成本和售价会逐渐下降,直至稳定在一定的区间内。以笔者的亲身经历,在2010年初,一个wifi模组(802.11 a/b/g/n),需要10美金,而在今天,只需要0.6美金不到就可以买到这个规格的芯片了(模组价格也在1美金以内)。
大趋势内有小波动,主要来自于供需短期失衡,这种失衡,可能来自于产品更新换代过程中的青黄不接,也可能来自于终端市场出现爆品,销售需求和供货节奏不匹配,以及某些意外事件(比如台湾地区与日本的地震、泰国的动荡与洪水等)造成的产能与物流异常。
另一方面,即使是普通类芯片,只要满足在一定时间段内,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刚需,而供应又集中在一、两家企业中,也会出现中所述价格被操控的现象。
一些所谓的夕阳产品,由于市场规模较小,没有上游厂家去主动增加产能,也没有新入局公司,仅存的供给基本保持稳定,价格也一般波动不大,但利润率较高。比如DDR1代、DDR2代,按照容量来看,比现在的DDR4价格都要高出很多。
六、这次芯片价格暴跌,预计将持续多久?
如上面所说,芯片价格的大趋势符合摩尔定律,一定是向下的。短期暴涨暴跌,主要看产业链的供需关系。但是,考虑到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囤货量的高位,和接下来需求的疲软,这一轮的暴跌,估计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具体多久,很难预测。疫情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平常所认为的不可能,也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很多次。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是决定是否可以化危为机的重要能力。
七、芯片价格剧烈波动,对谁影响最大?
首先,就是对包工包料的方案商和代工厂影响最大,这些公司在谈订单时,是按照确定的出厂价来签署的,而在价格剧烈波动时,其盈利空间会直接受到冲击;
正因如此,许多面向外贸客户的国内公司,就会面临着疫情造成的需求疲软、交货期与运输成本、以及芯片价格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叠加上外汇的波动,经营状况风险很大;
一部分主打性价比的终端产品厂商。一些厂商,以低成本取胜,这就意味着终端售价很难随着芯片价格的上涨而提高,这就造成对盈利空间的挤压。不过,我们也可以研究,一些号称硬件利润率不超过一定比例的公司,在面对芯片价格上涨时,他们的应对措施,也可以实际检验,其硬件利润是否真如其所述的那么低。一个健康的盈利水平,无可厚非,对社会经济的良序发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