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古吉拉特邦的土地开发、印度经济开发区、能源市场等问题上,阿达尼集团的许多交易都受到质疑。但印度中央调查局、中央检查委员会、审计署等机构对阿达尼集团的调查都不了了之。
在James Crabtree看来,莫迪和阿达尼享有共生的职业生涯,莫迪的亲商政策帮助阿达尼扩张,而阿达尼集团的项目则象征着莫迪的“古吉拉特邦模式”:侧重基础设施投资、出口行业和吸引国外资本。
莫迪的批评者认为,正是他和阿达尼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后者能够在古吉拉特邦获得许多利润丰厚的交易,并认为阿达尼倾向于将他的投资与莫迪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2021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峰会发表的讲话中,莫迪曾表示,印度将在2070年实现碳排放净零的目标。同月,阿达尼集团就承诺将要投资700亿美元在绿色能源领域,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商。除此之外,面对莫迪对“印度制造”的呼吁,阿达尼集团还曾扩大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
对此,阿达尼一直拒绝置评。在一次议会演讲中,莫迪曾回应反对者们的观点,表示私营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与公共部门一样重要,财富创造者是必要的。
危险的杠杆
“莫迪政府的行业扶持政策和政商关系都让与印度人民党关系密切的企业,尤其是像阿达尼集团这样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占了更大的便宜。”杨怡爽介绍,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优先发展工业和制造业,但制造业始终未见成效,反而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受青睐,前者增长速度更快。
杨怡爽解释,相较于前一任政府,莫迪政府更加重视利用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经过一系列税收改革后,政府收入相对充裕,对于依靠财政赤字进行政府投资从而实现GDP增长的方式有信心。
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成效已经显现。2022年当地时间9月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各国GDP数据,印度在2021年的最后3个月取代前殖民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将领先势头在2022年前3个月进一步扩大。
9月12日,《卫报》在报道中援引研究指出,到2030年,印度还有可能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不过,惠誉集团旗下的债务研究公司CreditSights近期发布了一份报告,称阿达尼集团“杠杆严重过高”,如果继续通过债务融资来扩大现有和新业务的投资,有可能陷入“巨大的债务陷阱”。
报告同时指出,阿达尼集团大举扩张,给公司的信贷指标和现金流带来了压力,在最坏的情况下,集团可能会陷入债务陷阱,甚至出现违约。
但在与该集团管理层进行对话后,CreditSights表示,报告中对其中一些公司的计算存在错误,已从该组织与银行以及莫迪政府的牢固关系中获得了“安慰”,并称“(阿达尼的)管理层认为,该集团的杠杆处于可控水平,其扩张计划并非主要靠债务融资”。
但路透社随后报道称,尽管CreditSights撤回了阿达尼集团的部分数据,但其仍坚持最初的财务计算和信贷比率,对阿达尼集团的杠杆率感到担忧。
“这么高的杠杆肯定是有问题的,但这几乎是印度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杨怡爽认为,各方都将命运赌在印度经济前景预期乐观的基础上,“只要牛皮没被吹破,就能一直吹下去,只是一旦发生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情况,一切就不好说了。”
杨怡爽还指出,尽管目前莫迪政府也试图通过吸引外资解决资本瓶颈问题,但所有改革都要考虑到国内同盟的利益,并通过政商合作达成,面对重重困难,莫迪只能持续做出妥协。
9月7日,中东彭博社在推文中指出,阿达尼集团的估值远高于其他顶级亿万富翁,但阿达尼的财富增长并未就此止步。
南方周末记者 蒋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