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美国内部要求加强管制的声音不绝于耳,一面是美国企业面临的损失风险,这让产业与安全局,成了相当难开展工作的部门。
两年前,谭主就曾深挖过这一机构的负责人,由于内部利益纠纷而反复更替的故事。
而拜登政府上台后不仅没有改弦更张,又将超过100家中国实体纳入了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是上一届美国政府执政同期的近两倍。
虽然出口管制的力度不小,但是好像并没有让各方满意。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去年专门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产业与安全局缺乏跨机构协调的能力,导致一份重要清单迟迟无法出炉。
4年前,产业与安全局获得授权,着手制定一份新兴和基础技术的清单,以便于实施更加精准的技术出口限制,然而由于美国内部各机构声音太杂、利益互掣,这份清单一直难产。
比如美国国务院,就要求产业与安全局在执法过程中对涉所谓“人权问题”的国家进行更为精准、严格的技术限制;
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则建议要更多地限制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而不是对具有更广泛商业用途的人工智能芯片组提高限制;
甚至在美国商务部内部,产业与安全局也跟其他部门的使命存在着冲突。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谈到中国时说:“我们想要参与他们的经济,他们想要参与我们的经济。”
在美国商务部中,另一重要机构是国际贸易管理局,其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出口。在商务部公布的一份战略计划中,就曾提到产业与安全局要放松出口管制,才能使“美国出口商更具竞争力”。
长期以来,美国商务部很难在两个相背的目标间取得平衡。
一些声音甚至呼吁,将产业与安全局移出美国商务部,因为它无法完成任务。
多方要求纷繁复杂,使得产业与安全局在“新兴”和“基础”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左支右绌,清单制定工作一拖再拖。
这时,美国国会反华议员则跳出来对商务部及产业与安全局反复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