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项深空探测任务的技术细节,王冀莲则介绍说,探测器将分别掠过金星一次、掠过地球两次,从而借助引力弹弓效应飞向木星。探测器会在抵达木星系之际分离,主探测器重点观测木星和木卫四,副探测器则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飞往天王星。
“这项任务将会进一步加强中国的深空探测能力,在任务完成之后,中国将具备探测太阳系内任何可选目标的能力。”王冀莲说。
![](http://imgq8.q578.com/ef/0928/bc98ca1e39c8ca25.jpg)
天问四号任务概念图
下一次“嫦娥奔月”,瞄准月球背面和极区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取得圆满成功。在短暂的沉寂之后,中国探月工程近日又有了新动作。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9月10日消息,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国家批复,目前进展顺利,嫦娥六号产品基本上已经生产完毕。
在21日的报告中,王琼进一步介绍了未来中国月球探测任务的规划。他表示,嫦娥六号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目标是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托肯盆地完成采样返回任务。
![](http://imgq8.q578.com/ef/0928/c5d0e4b0086449ba.jpg)
嫦娥六号任务概念图
在嫦娥六号任务中,中方也将积极与国际伙伴开展合作。据介绍,嫦娥六号着陆器将携带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洲航天局(ESA)和瑞典的月表负离子探测仪,以及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轨道器则会携带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星。这些载荷的技术对接方案已进入最后敲定阶段。
![](http://imgq8.q578.com/ef/0928/355388045fc6cee4.jpg)
嫦娥六号将搭载的国际合作伙伴的设备
紧随其后的嫦娥七号任务则着重月球南极附近的资源和环境展开具体调查,探测月球永久阴影区是否存在水冰。王琼表示,这一任务将包含两次发射,首先计划在2024年发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然后计划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
嫦娥七号将搭载重量为15千克的轨道器和阿联酋一辆重量10千克的月球车。着陆器计划在月球南纬85度以上的环形山附近着陆,轨道器则会在倾角90度的200公里圆形轨道上运行。
![](http://imgq8.q578.com/ef/0928/dfd3fc9b04198405.jpg)
嫦娥七号任务概念图
计划在2030年前发射的嫦娥八号则会拉开月球科研站建造的帷幕,王琼称,它的目标将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同时执行月球物理场调查、地质调查、月球原位资源提取实验及地球宏观现象观测等任务。
“勘、建、用”三步走,计划2035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
去年6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V1.0)》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V1.0)》,制订了时间跨度达15年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计划在2035年建成月球科研站。
在21日的演讲中,王琼向与会各国航天专家和媒体展示了月球科研站项目的更多细节。他表示,早在推进嫦娥五号任务的过程中,中国科研人员就开始思考如何在探月工程三期结束后继续开展月球探索。
“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未来如何能更有效、更高效且可持续地开展月球探索。因此基于我们自身的条件和国际动向,我们提出了月球科研站的设想,在月球南极建立设施,以开展大规模科学探索和技术验证。我们相信这将更大幅度地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王琼表示,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一个全球参与的国际科学计划,将成为世界所有合作伙伴广泛交流、共同贡献和共享利益的平台。
月球科研站项目将采用“勘、建、用”三步走的战略。王琼介绍说,第一阶段由嫦娥七号任务和其他国际合作任务组成,重点调查月球南极地区,寻找建立科研站的合适位置。
第二阶段计划在2030年左右启动,嫦娥八号任务将成为建设阶段的第一步,建设包含指挥和通信设施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随后开展的ILRS-1至ILRS-5任务将在月球表面部署更多基础设施,并开展一系列科研工作。
“我们将逐步升级科研站的基本型,在2035年之前使其成为功能齐全的设施。”王琼说,在这之后,月球科研站将转入长期使用阶段,开展多维度、持续性的科学活动。
建成后的月球科研站将由地月往返设施、月球长期支持设施、月面运输与运营设施、科学研究设施和地面支持与应用设施这5个部分组成,将重点开展月球地质考古、天文观测、地日关系研究、科学实验和资源利用这5类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