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一次临时儿女:陪诊师灰色地带的温情与生意扮演一次临时儿女:陪诊师灰色地带的温情与生意
医疗机构应保留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还要进一步优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流程,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最大努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这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唯一内容是陪客户看病。无需任何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零基础”也能入行。毕竟,谁还没当过病人呢?
即使曾经有过这样轻松的想法,28岁的王菊也在成为一名陪诊师后改观了。2022年9月的一个上午,她不知如何在医院机器上打印发票,在医院体检中心跑了三趟才挂上号,用轮椅推着客户下坡时还险些发生意外。
可想而知,这些对64岁的杨阿姨——王菊的客户来说是何等困难。几年前一次意外摔断腰后,杨阿姨失去了行动能力,饮食起居都靠他人照料。此刻,她正耷拉着双手,表情木然。做完今天的体检后,杨阿姨就要搬去养老院了。
陌生的机器、繁复的程序、令人筋疲力尽的排队……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看病却没有变得更容易。这些现实因素都使得陪诊——帮患者处理挂号、排队、取药等繁杂事项的服务成为刚需。
据美团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陪诊、陪护等相关养老行业入驻商户数量同比增长达117.19%。“老人陪诊”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达424.08%,订单量同比增长95.07%。一位郑州的陪诊师更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月入过万”。
广东省护士协会会长彭刚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慢病老龄化社会的医疗照护需求急剧上升,但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陪诊服务作为新生事物,反映出老年患者看病难的现实。但同样需要正视的是,开展陪诊服务需要的资质及“陪诊师”是否能够成为一门职业,人社部门尚未做出界定,这个职业仍处于灰色地带。
就医病人正在排队挂号缴费。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不在服务范围之内的服务
这是王菊第一次服务瘫痪的病人,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切。
她建议杨阿姨先去就诊医院有空调的输液室等待。杨阿姨的保姆推动轮椅时,王菊也伸出一只手搭在轮椅把手上,以示参与。她反复询问保姆:阿姨一般几点吃早饭?有没有糖尿病?能喝牛奶吗?要不要等抽完血,自己去小卖部买一些?
全程倚在轮椅上的杨阿姨一动不动,仿佛睡着了。自从瘫痪后,杨阿姨连说话都成了障碍,只能从喉头挤出轻微的咿呀声。
事实上,护理并不在陪诊师的服务范围内。王菊的本职是帮助客户跑腿挂号、取药、拿报告等,她会事先告知客户,自己不会介入医疗环节,也不会给出诊治建议,但她仍习惯注意细节——为了获取稳定的客源,王菊需要更多的回头客。
今天的运气似乎不佳。在体检中心,王菊询问一名医生,仅凭社保卡号码能不能代为挂号?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重新开始排队。15分钟后,窗口前的医生却表示必须由患者亲自来挂号:“她不来的话,我怎么知道她的行程卡上有没有到过中高风险地区?”
王菊只能折返去推杨阿姨上楼。这所中医院布局复杂,很容易迷路。体检中心与门诊大厅不在一栋楼,想从输液室去体检中心,需要先上2楼,拐七八个弯,再经过一条长长的斜坡。上楼时,王菊下意识走向扶梯,保姆赶紧制止,“轮椅坐不了扶梯”。
“现在还在挂号,能否拍一张阿姨的身份证照片发过来?”在一个5人微信群里,她不断向杨阿姨的女儿汇报体检进展。
解锁手机时,杨阿姨哆嗦的手指在屏幕上艰难地挪动,六位数的密码用了三分钟才输入。瘫痪后,杨阿姨的生命仿佛摁下了慢进键:一顿饭要两小时,上厕所则要一小时。尽管身处同一座城市,杨阿姨的独生女却因要照顾同样多病的公婆而无暇前来,只能聘请陪诊师尽孝。
王菊也确实扮演了一部分家人的角色。抽血时她轻握着杨阿姨颤抖的手腕,贴在耳边安慰,“别紧张,阿姨”。做心电图时,杨阿姨的腰伤发作,喉咙发出一阵痛苦的呻吟,眼角淌出一滴眼泪。王菊赶紧把手垫到她的腰下,轻轻托住。
唯一的不愉快发生在拍胸片时,需要一名家属留在放射室扶着杨阿姨。保姆耸耸肩,“我身体吃不消辐射的。”最后,还是王菊留在了杨阿姨身边。而这同样不在陪诊师的服务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