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一次临时儿女:陪诊师灰色地带的温情与生意扮演一次临时儿女:陪诊师灰色地带的温情与生意
目前,“小林陪诊”的服务中不包含代挂号,顶多指导用户使用微信114公众号挂号。其实,小林陪诊最初也提供代挂号服务,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结果北京的号实在太难抢了,赵彬只成功抢到过一次,于是取消了这项服务。
陪诊培训也火了起来
创业之处,赵彬曾在调查问卷中设计过一个问题:让消费者勾选陪诊服务的心理预期价位。
目前,“小林陪诊“的定价为318元/半天,598元/全天。这是问卷中三个选项里最贵的一档。赵彬透露,团队最初打算定价半天两百多元,但扣除公司运营费用后,发现发到陪诊师手里所剩无几,可能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赵彬认为,用户愿意为高质量的服务埋单。“其实在做问卷时,选择三档价格里中等一档的人是最多了。但他们大多以为我们是一对多服务。在我们强调是一对一后,受访者马上会说,那收费高一点也不是不可以,只要确保服务质量。”
相比之下,作为“个体户”的王菊的报价要低不少,半天和全天的价格分别为198元和388元。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市面上的半天陪诊服务大多定价在200至300元之间。
时间则从接到客户开始算起,“半天4小时,全天8小时。超过五个小时按全天算”。总体来看,陪诊服务价格仍显著高于门诊挂号费——医事服务的价格。
“如果病人无法自主就诊,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的诸多努力都难以满足部分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导致的看病困难,从这个角度说,陪诊服务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彭刚艺说。
有意思的是,相比奔波于城市各大医院的陪诊师,另一批人已经开始四处兜售陪诊教程,做起了知识付费的生意。
2022年7月,有人向刘萍请教该怎么做陪诊。一段时间后,此人竟东拼西凑出一套付费课程,开价上千元。“他经常在某个群里炫耀又卖了多少万元的课程,但他自己搞懂了吗?许多想入行的都是家庭主妇甚至单亲妈妈,怎么忍心去割她们的韭菜?”
当然,上述“导师”宣称的内容可能只是种营销话术。一位陪诊“导师”邀请南方周末记者加入他的知识付费社区,门槛价是79元,完整的陪诊课程则要价一千多元。“学成以后可以去教别人,一天卖一个人,月收入轻松就突破2万了。”他如此描绘陪诊培训的前景。但截至9月底,他的付费社群仅有21人加入。
看似自由,实则暗含风险
一些报道为陪诊师打上“月薪过万”的标签,但多名受访对象表示,绝大多数陪诊师挣不了这么多。钳制收入的主要是获客渠道。大多数陪诊师只能在社交平台上拍视频,记录陪诊过程,以此自我宣传。
从业半年,王菊自称已经接了几百单,这归功于王菊的师傅与一家银行达成了合作。该银行会赠送客户陪诊服务作为福利,王菊的师傅将订单分派给徒弟,抽成三分之一。王菊梦想着自己也能与养老院、幼儿园之类的团体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用陪诊服务回馈客户的做法在保险、金融行业并不鲜见。比如,2020年以来,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就开始在健康管理服务中加入陪诊协调服务,一般陪诊时间会在4小时内完成。
对尚处摸索阶段的陪诊从业者来说,有保险公司客户这样一个稳定客源无疑大有裨益。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筛选陪诊服务供应商时,应征的公司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专属计划、服务时效、流程管理制度。友邦会对供应商进行合规性、消费者权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尽职调查,在选择合作之后也会持续对服务品质进行监控和定期沟通。
彭刚艺表示,目前陪诊师尚未成为人社部认证的职业,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皆无从谈起,仍处于监管的“三不管”地带。看似自由,其实暗含风险。“病人在送诊的过程中可能身体会出状况,陪诊师没有经过规范训练就会产生风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管理规范,或者法律合同来保证陪诊师自身的权利和责任。”
不少从业者已经觉察到了这一风险。王菊就打算去考一张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以防客户发生意外情况。
而在小林陪诊的小程序上预约陪诊时,需要先阅读一份同意书。其中提到,“陪诊人员仅提供陪诊服务,不参与任何诊疗事项……小林陪诊不对医院和患者出具的任何诊疗结果、诊疗事项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