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归位了,二师兄去哪了,大师兄二师兄都回来了“二师兄”又成主角,C位会站多久?
猪价近期的强势上涨,让养猪业再次成为焦点。
10月11日,官方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第39周(9月26日~9月30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1.44元,同比上涨107.2%。
受猪价上行的刺激,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市场投机行为再次增多,养猪业又弥漫着对后市猪价的过分乐观,然而这大概率又是一场错觉。当前的生猪市场正处于一轮正常的猪周期和上行阶段,指望超预期上涨和超额利润并不现实。
目前养猪业盈利是近两年来的最好水平,面对养殖户更倾向于压栏增重或二次育肥去赌1~2月后的冬季消费旺季行情,而非补栏去赌4~6个月后的市场大行情这一现象,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市场投机行为的再次增多,在短期内会助推猪价,但也会透支后期涨幅。
10月9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为切实做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近日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五批中央猪肉储备。
从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到头部猪企加大生猪供给来看,第四季度猪价持续攀升的可能性不大。这意味着,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中,猪价短期上涨与长期盘整的震荡格局将会持续到年底。
压栏惜售背后的猪价投机
当前的猪价上涨,从猪周期角度来看,处于正常上行周期。今年3月中下旬全国猪价一度跌至11.5元/公斤,然后开启上涨行情。有专家认为这是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
然而,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推波助澜。
生猪作为活体,从养殖性价比来看,达到标准体重(105~120公斤)就应该出栏售卖。但如果养殖户普遍看涨后期猪价,就会出现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投机行为,导致阶段性生猪出栏减少,下游屠宰企业就会不断上调猪价,从而进一步强化上涨预期,最后生猪出栏体重达到200公斤甚至更高。
“养猪户普遍预期后期猪价会上涨。”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上半年,下半年明显是猪肉消费旺季。气温下降,再叠加国庆,以及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因素,对猪肉消费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在今年8月前后猪价回落之际,部分养殖户就重新上演“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戏码。9月份以来,生猪日均屠宰量持续维持低位,但猪价并未下降,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在于生猪压栏,未形成猪肉供应。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3月末,在猪价企稳上涨之际,部分养殖户瞅准时机,通过延后淘汰、二次育肥,收获了6月底7月初猪价急速上涨的红利。尝到这次甜头的养殖户,强化了对未来猪价的乐观信心,同时现金流上也支持其故技重施。而投机行为的背后,是对猪价走势的敏锐把握。
2021年8月至10月,猪价暴跌,部分地区猪价甚至跌至10元/斤,而前期养殖户大量压栏,导致市场恐慌氛围不断扩散,养殖户不仅抛售生猪,甚至还大量淘汰能繁母猪、后备母猪,由此导致2021年末至2022年初仔猪供应偏少。
随着时间推移,6月后可供出栏大猪减少,猪价进入快速上涨阶段。今年6月底7月初,猪价连续上涨,其间无任何回调,单日涨幅超过1元/公斤。以7月第一周为例,延续6月下旬的上涨势头,猪价先是突破20元/公斤的重要关口,接着在一周内上涨20%,全国均价逼近24元/公斤,国内多地突破25元/公斤。
7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了包括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商讨加强现货期货市场联动监管等调控措施。随后,猪价一度回落。7月28日,全国生猪均价回落至20.5元/公斤,部分省区均价跌破20元/公斤。然而这一波回落,反倒刺激部分养殖者再次介入。
鉴于当前的压栏惜售、二次育肥情形,王祖力也提到,这可能会给接下来的春节行情累积压力,不排除在未来特定时间段大猪集中上市,会对猪价产生较大压力。他建议,养殖场户投机心理不要太重,还是要顺势出栏,把该赚的钱落袋为安,不要去追求赚最后一枚铜板。
猪价上涨背后的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