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经历“三落四起”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又一轮火爆的行情。
自2021年开始,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又经历今年俄乌冲突的刺激,国内与海外光伏市场都在经历爆发式增长。
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四个光伏产业最为重要的环节中,中国的产量占比均在75%以上。但是市场火爆带来的利润正在以不平衡的方式分配,上游赚得“盆满钵满”,扩产速度更快的中下游承担成本上涨带来的苦涩已近两年。
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披露,近期集体约谈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并称近期国内光伏产业部分环节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剧烈震荡。
新一轮行业上升周期到来,监管部门已经在警惕“局部过热”,业内也开始担心,在欧美市场未来仍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之时,中国光伏产业是否会再次步入又一个起落的循环。
硅料价格创十年新高
早在8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指出光伏行业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剧烈震荡等情况。
10月,三部门所指“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的环节主要指向多晶硅。多晶硅,即硅料,从矿石冶炼而成的工业硅中提纯获得,位于光伏产业链最上游,在其之后,还分布有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其中,硅片由硅料制成的硅棒、硅锭切割而来,进一步加工成电池片,最终将电池片互联成为组件。
硅料是光伏产业链最基础的原材料,而产业链中下游已经承受硅料涨价之苦近两年。
每年一季度本应是光伏产品淡季,但是2021年一季度,已经有嗅觉敏锐的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囤积硅料,“量缺价高”逐渐成为业内对硅料供应与价格的预判。
李响是国内一家龙头组件企业中国区市场总监,在他的记忆中,2021年年初正是这一轮硅料涨价的起点。硅料价格从2020年年底不足100元/公斤,一路攀升至2021年11月时超过300元/公斤。如此高价的硅料生产的组件价格高至2.1元/瓦左右,国内光伏电站项目无法承受,因此去年12月组件厂商一度陷入订单不足、减产的境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2021年12月上旬曾统计,组件环节开工率已低至30%~40%。
寒意也传导至组件上游的电池片、硅片厂商。2021年年底,光伏龙头隆基股份曾两度下调硅片产品价格,最大降幅约15%,紧接着另一硅片龙头中环股份也两度全线降价。
中下游环节减产一度拉低硅料价格。李响告诉记者,2021年12月,硅料价格曾回落至270元/公斤左右,组件价格也降至1.8元/瓦左右。但这是近两年时间硅料价格唯一一次下跌,进入2022年,硅料价格持续上涨,至今未见“掉头”。
8月3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了多晶硅最新价格,密料和复投料成交均价超过30万元/吨,涨幅在0.4%左右。这是今年硅料价格第29次上涨,价格创下十年新高。
一周后,9月8日,本应该再次公布硅料价格的硅业分会发布告示称,近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供应链价格持续震荡上涨,冲击晶硅光伏产业稳定运行。为避免安泰科(数据采集公司)采集发布的多晶硅价格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决定自本周起,暂停该采集价格的发布。
“今年硅料价格只有上涨与持平,从未下跌,价格已经从年初的270元/公斤左右,回升至300元/公斤以上。”李响告诉记者,组件价格却没有回到去年2.1元/瓦的高点,而只是回升至1.95元/瓦左右。“如果以2元/瓦的组件价格粗略估算,硅料成本已经占据0.8元左右,正常情况下只有0.4元左右。”
“虽然硅料价格达到去年高点,但随着组件追求大功率、薄片化的趋势在今年愈加明显,硅料用量有所减少,导致组件价格却并未触及去年高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不过他也承认,硅料之后的三个环节,即硅片、电池片、组件都在分担硅料上涨成本压力。
而在李响看来,硅料用量减少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产业链越向下游延伸,所承担的成本压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