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施工人员检查中泰两国联合承建的泰国乌汶府诗琳通大坝综合浮体光伏项目的太阳能板安装情况。图/新华
组件厂商正成为受到硅料涨价冲击最为严重的环节。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光伏市场,特别是海外光伏市场往往认为组件属于大宗商品,尽管也有品牌溢价,但溢价空间很小,价格竞争激烈。这使得组件的成本弹性非常小,一旦上游原材料涨价,原先做出的价格承诺就可能无法履行,因此向用户转嫁成本的能力也比较弱。
“组件厂商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今年产业链的利润在向上游集中。”李响有些感慨地向记者提及国内硅料头部企业通威股份前三季度“日赚一亿元”的业绩。10月9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14亿元~218亿元。
“行业本来应该以终端用户为中心,持续降低成本、扩大装机规模。现在陷入一个悖论:市场空间扩大,却不是所有产业链企业都受益。”组件头部企业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此前曾如此表示。
“天合光能的硅料基本从国内采购,虽然也与一些硅料厂商签订战略协议,但是天合光能此前布局偏向专业化分工,相比于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遇到产能错配时可能更加吃亏。”有天合光能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天合光能也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已经在青海投资数百亿元硅料、硅片项目,目的不是盈利,而是避免上下游产能出现错配。
而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包括像通威股份这样在硅料环节盈利颇丰的企业也开始布局组件产能,因为随着产能扩张,硅料环节盈利水平未来大概率会回落。“当前,硅料价格已处高位,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李响认为,持续近两年的硅料价格上涨即将进入尾声。
中下游扩产引发挤兑
硅料价格突破300元/公斤已经触及顶点,降价只是时间问题,这几乎是受访者的共识。
在刘译阳看来,今年四季度,特别是明年,伴随此前开工建设的硅料产能投产,硅料价格很可能经历“跳水”,毕竟硅料的成本价在30元/公斤~50元/公斤。其实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相比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的产量,硅料产量环比增速最高。
三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解释涨价原因时特别提及,有部分企业炒作哄抬价格、个别从业者囤积居奇的因素。
“预计四季度硅料产出会比三季度多十几万吨,从七十余万吨上涨至八十余万吨,增产15%左右。”李响告诉记者,当前硅料应该不存在大规模“囤积居奇”的问题,因为硅料几乎是“零库存”,“有多少卖多少”,三部门的表态其实更多是防止四季度硅料环节“囤货不降价”。
在光伏产业涉及的四个主要环节中,硅料产能建设周期最长。“硅料产能建设原本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如今最快也需要一年左右。但是组件扩产仅需100天,很多组件厂商都曾喊出‘大干一百天’的口号,电池片扩产所需时间也不足6个月左右,硅片则在9个月左右。因此扩产周期不一导致结构性短缺。”刘译阳表示,加之超预期事件出现,如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危机,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倍增,硅料产能扩张的速度自然无法及时匹配,加之其他环节扩产规模都超过了预期。
以硅片环节为例,东北证券研报统计,2021年,中国硅片产能达到350吉瓦,同比增30%。2022年产能将达到444吉瓦,同比再增27%。在硅片产能连续两年扩张三成左右的情况下,从实际换算的硅片市场需求规模看,2021年需求量160吉瓦~200吉瓦,2022年预计为216吉瓦~270吉瓦,足见硅片产能的冗余。
这自然引发“产能过剩”的忧虑,而更直接的影响是,中下游扩张的产能进一步挤兑硅料供应。
“其实近两年硅料产量可以满足装机需求,甚至过剩,但是扩产后的中下游厂商需要在更长周期锁定更多硅料,从而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刘译阳告诉记者,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厂商与硅料厂商签订的“长单”往往“锁量不锁价”,也就是会锁定长时间段供应量,但是价格随行就市。
同时,美国的贸易壁垒也进一步加剧硅料市场供需失衡。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的硅料产能布局中,新疆占据重要位置。“新疆硅料产能占比国内一半左右。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不能使用新疆硅料,确实会对这部分产品带来影响。但是从宏观视角看,新疆以外区域的硅料产能已经足够。”李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