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智慧:守本分,知进退,知轻重。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万物皆学,人情皆学。”
看透世事,处处有学问;人情熟,处处有文章。
行走于世间,了解世界会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人的命运的是大智慧。
最重要的智慧是守本分,知进退,知轻重。
01
恪守职责
《中庸》说,“君子总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想超越。”
安分守己,尽本分,就是尽本分。
北宋名臣范仲淹到台州西溪任盐仓监,发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大堤决口,导致盐灶被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给泰州的张治洲伦写信,建议尽快修复海堤。
有人发现了,就指责范仲淹多管闲事。范仲淹答道:“我是盐监,百姓都逃到大漠去了。我们怎样才能收集盐?我有责任筑堤挡潮。”
后来,范仲淹领兵修筑海堤。由于隆冬的恶劣天气,士兵们淹死了200多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筑堤。幸运的是,法院调查后,允许他继续修建。
此事发生后,范仲淹在母亲回乡治丧期间,多次写信给张伦,要求他尽最大努力修复海堤,并表示如有意外,他将独自承担。
范仲淹始终心系百姓,不忘分。前后花了四年时间,终于将海堤修好了。为了感谢范仲淹,老百姓把这个堤叫做“范公堤”。
子曰:“不知疲倦地活着,就应该忠诚。”
意思是: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能懈怠。这是你的职责,也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
在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身外之物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众所周知,本分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一切应该的样子。
守好本分,有原则,有底线,才能沉下心来,定下神来,坦然接受命运,才能心安理得,游刃有余。
02
懂得进退
汉高祖刘邦曾说:“知进退,知得失。”
做人,要学会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秦末,匈奴政权动荡,局势不稳。邻近的民族东胡趁机进攻匈奴。
董虎让匈奴献上一件国宝——千里马。匈奴将领认为董虎欺负别人太多,不肯把国宝给他们。但领导还是豁出去了,说:“退一步讲,不能因为一匹马就和邻居失去和平。”
胡东见匈奴软弱诡诈,便想轻率献上一个美女。将军们义愤填膺,指责东湖得寸进尺,却轻率地说:“退一步讲。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女人而失去与邻居的和平。”
不久,董虎看中了匈奴的一块荒地,让匈奴割地送人。这一次,将军们担心茅盾会再次屈服,但茅盾坚定地说:“千里荒原,但这是我匈奴的领土。你怎么能就这么让人?”
后来莫顿下令出兵攻打东胡,东胡王葬身乱军中。
轻率的进退,既积蓄了力量,又击退了强敌,可谓张弛有度。
就像《三国志·三国志》里说的,“能屈能伸,就让自己自信,软弱就坚强。”
你可以把软弱当做力量,把不公当做顺从,把谦卑当做收获,很少有事情是不成功的。
示弱,委屈,谦让,都是知进退的表现。换句话说,知进退是一种宝贵的智慧。
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有时候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空;有时候,它是无敌的。
古往今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懂得适时进退。需要展现实力的时候,勇往直前;当你需要深藏的力量时,你会从激流中全身而退。
03
知道重量
《淮南子》云:“欲知其重,则称之。”
意在告诉世人,做人做事,都需要权衡轻重再做决定。
只有知道轻重,才能有分寸,面对是非,才能不偏不倚。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想挽回赵国的耻辱。赵浩棋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多次扬言要为难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处处避廉颇。
一天,蔺相如随公客乘车外出,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马驶来。他急忙让车夫退到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客人见了,就问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胆小。
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怎么会怕他?秦不敢出兵,因为我和连将军在此。如果合不来,秦王知道了,我们就趁机入侵。作为一名部长,我必须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
廉颇听后羞愧难当,于是背起荆棘,亲自前来赔礼道歉。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命不重要,夫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