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里的党代表。后来林彪升任营长,粟裕也当了连长,差了一级。
可以说,苏虽然起点很低,但仍然从早期革命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这是非常厉害的。
而国民党只知道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红军将领,不知道不是军校出身的将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对苏羽的存在一无所知。
说到具体职位,国民党只知道红军中的专职干部,如连长、营长、师长等,而粟裕担任专职的时间很短。井冈山时期,任期较长的职务是政治干部,如党代表、参谋长、政委、政治部主任等,其中参谋长履行的职责最多。
第二个原因是苏羽受伤次数太多,影响了他的存在感。
粟裕在红军中影响不大。除了他在部队起点低,还有一点就是伤病太多严重影响了他的晋升。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战场上的功勋主要看他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参与的越多,做出的自然贡献就越多,存在感就越强。
一旦受伤,或多或少都会对士兵的军事成就产生影响。在《亮剑》中,李云龙因为在淮海战役中受伤,错过了许多战斗,最终影响了军衔评定。
《亮剑》虽然是一部戏谑的影视剧,但也反映了军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出部队太久肯定会影响晋升。
比如井冈山时期被敌人射中腿部的陈毅,就不能跟随主力参加长征。虽然陈毅后来被封为元帅,但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很多人因此质疑陈毅没有元帅资格。
只有和林彪一样,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领导级别。平型关胜利后不久就因病被枪毙,全面抗战七年没有带兵上前线。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上任时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后来是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
但是军队里像林彪这样的人太少了,有的简历都漏掉了。如果林彪不是115师师长,不指挥平型关战役,估计能升山东军区司令员这么久。
在粟裕南昌起义后的九年里,他六次受伤,几次差点丧命。据记载,1930年粟裕第三次受伤时,被迫击炮弹弹片击中头部,粟裕到后方医院治疗了三个月才归队。
三个月的治疗时间并不长,但当他第四次受伤时就没那么简单了。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时,粟裕左臂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血管破裂。当他被送到后方医院时,医生说他伤到了神经,已经死亡,必须进行截肢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苏羽不同意,因为他担心少了一只胳膊拿枪太辛苦,但是这个手术创伤太大,而且夏天的时候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所以在后方医院休息了几个月也没好。他一直去陆军总部医院,用了半个月的碘酒。
这次住院时间最长,处于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中,使粟裕错过了许多大战役。
除了这两次住院记录在案的重大伤病,粟裕还受过四次伤,有的重伤,有的不重伤,但或多或少影响了粟裕的升迁,使得粟裕在红军时期的名声并不强。
第三个原因是我没有参加长征,因为我参加了北方的抗日先遣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八路军,其余是新四军。
具体来说,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破长征到达陕北,后来改编为八路军,而新四军是不北上的队伍。
长征一直被认为是对士兵对党忠诚的考验。在很多人眼里,只有经历过长征的,才算是共产主义战士。建国评定他们的军衔时,也有这样的思想考虑。比如陈毅以华野司令员的身份参加封号,评定一个元帅,很多人因为陈毅没有参加长征而指指点点。
原本是红军将领的粟裕没能参加长征,是他最大的遗憾。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通过碉堡战术对中央苏区核心层层施压,不得不考虑突围。
因此,中共中央决定与红军第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分赴闽、浙、皖、赣,一方面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调动围困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为中央苏区突围创造机会。
当时,粟裕是红7军团参谋长。1934年7月6日,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北上,向闽中进发。7月下旬,在红9军团的配合下,攻占张虎坂口,渡过岷江。
正当红7军团打算北上时,中央革命军委命令红7军团“相机取福州”。
说的是“镜头来袭”。它从哪里来的?红7军从瑞金出发以来,一直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高度重视。福州出来的飞机多次轰炸红7军。红7军到达福州时,国民党军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