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去杠杆,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三去一降一补”。这些都是对现实企业的宏观要求。但是,它对宏观经济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居民,不涉及购买商品房的农村居民虽然贫困但生活相对宽松。没有过度负债。都市白领负债累累,但毕竟有房产做银行抵押。要形成坏账,至少需要房价下跌一半。在宏观层面,这也不现实。所以居民负债占GDP的50%,只要房地产不再疯狂上涨。这笔债务几乎不值得担心。这几年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可以说是一件利民长久的好事。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普遍负债累累。如果只是银行贷款,那么3%-5%的利率。企业会活得很好。实际上,央行把钱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把钱给了类似影子银行的金融机构。1000亿在信托、小贷、担保公司、理财、互联网金融机构、私募基金。因此,资本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流动,导致高利率。所有这些机构的利润都变成了企业的高额利息成本。
再来说说中国的金融业。2005年,财政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并一路上升到9%。经过两年的控制,已经有所下降。看看实体经济的艰辛,就知道金融行业很多常态都是来源于剥削实体企业。这不是真正的增长。是泡沫化的表现。
那么如何去杠杆需要深入思考。通缩型经济去杠杆化容易导致经济萧条和衰退。通货膨胀的经济也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虽然良性的去杠杆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抑制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房地产,钢铁,建材一路。短期来看,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但长期来看是积极健康的。
我主要讲实体经济去杠杆的宏观思路。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只要解决了破产、兼并重组、债转股融资、良性通胀和M2增长率。搞好企业的破产机制。利用市场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商业的生命周期。对僵尸企业的大力支持只会导致更大的债务陷阱。兼并重组可以稀释债务,同时优化比较优势。可转换债转股是可行的空。五年后股市做好了,整个市场就活了。现在实行注册制,建立退市机制,都是为了优化市场环境。随着未来的良性循环,吸引资本将是股市的新生。另外,合理的通胀可以稀释一部分债务,降低杠杆。央行总是通过控制M2的增长来进行逆周期调节。最重要的是第三个。结合股市的良性运行。它将在未来几年实现去杠杆化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