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3. 文章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4. 请从修辞角度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5. “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16. 写出⑮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17.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答案】13. 承上启下(过渡)
14. 比喻,把叶子比作墙壁,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15. a.行文线索 b.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c.表现我对母亲的理解.
16.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17. 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时举起头巾。
【解析】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从中感悟到深深的母爱,并告诉读者: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第一时间回应最关爱你的母亲。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母亲为了能让我开口说话请乡邻们吃饭,但我还是让她失望了;第二部分叙述我和母亲一起到田里,母亲喊我时我没有如约举起她给我的红头巾,让母亲十分着急;第三部分叙述我看到母亲十分着急,举起了红头巾,母亲向我奔来以至于重重地摔倒,我从中感悟到深深的母爱。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段落的作用分析。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根据句段的意思来分析。第三段承接上文的叙述,并引起下文,介绍母亲带“我“到田野的事情。
14.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④段画线句“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墙壁”,叶子层层叠叠宛若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叶子的繁密茂盛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者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15. 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文章主要围绕着“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我”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我”走丢了而疯狂寻找,“我”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因此“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通过头巾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我”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16. 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即可。第⑮段划线句子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担心、焦急的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17.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母亲”相关的语句与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母亲能够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可以看出她的坚强;从她看不到红头巾慌张的寻找“我”,可以看出她对“我”的关爱之深;从她劳作的情景可以看出她的勤劳等。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