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代黎族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黎族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原始氏族到母系氏族再到父系氏族的过程。在早期,黎族先民的生活需求主要通过采集活动来满足。后来,捕鱼、狩猎和农业逐渐兴起。在母系氏族统治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纺织工业、制陶业等原始手工业也相应发展起来。黎族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进入宗法社会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取代了采集、渔猎等生产方式。这时男性占主导地位,对偶婚形式逐渐转变为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家庭形式反映在黎族的婚姻民俗中。
二、海南黎族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一)精神文化的变化
黎族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但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一定的变化。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胡亚玲的《海南黎族风俗》中说,黎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风俗。比如祭祀、结婚、纹身等习俗,都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些内容改变了,有些则完全消失了。[4]据相关文献记载,以海南黎族为例,只有保亭黎族的传统婚姻形式没有改变。一些地方黎族的婚姻习惯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喝喜酒的时候都是吸一样的竹吸管。现在李家觉得不干净,就不再用竹筒直接喝了。现在村子里接新娘都用放鞭炮代替射粉枪。最明显的变化是,新郎新娘和参加婚礼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西装革履,每个人都带着一把花伞,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4]黎族文身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最重要的是黎族妇女血肉绘画文化的丰富性。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吴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敦煌壁画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一个奇迹,世界上没有人能保持3000年以上。它是黎族妇女的血肉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变迁,纹身文化的传承濒临消失。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纹身女性都是70多岁了。建国后,黎族社会不再支持黎族纹身。年轻女性对纹身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大多认为这不是年轻一代该做的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纹身,只是觉得纹身难以忍受。他们无法深刻理解文身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
(二)物质文化的变化
黎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还保留了独特的物质文化。比如特色的房子,传统的服饰。
在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各种因素的影响,黎族的建筑和生活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是“甘兰”船形屋。黎族的房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通过行星、结构、建筑材料的排列,大致可以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1949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黎族人的住房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船形房、金房、砖房等的发展。,居住环境不断优化。现在的李村,大部分人住的都是两室一厅的砖房,经济能力突出的也盖起了平房。
织锦服饰是黎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黎族妇女艺术创作的反映。黎族服饰图案繁多,共有160多种,体现了黎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据我妈和外婆说,过去几乎每一代老人都会织毛衣和缝纫。现在很多东西都渐渐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穿自己的服饰,更不愿意学习黎族传统的纺织加工技艺。如今,李村几乎没有人穿民族服装。只有在重要的日子,如结婚,亲戚和新人会穿黎族传统服饰。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现代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追求,弱势文化开始衰落,逐渐被强势文化所取代,本土文化也将趋向全球流行文化。因此,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海南黎族民俗的类型
(一)主要类型
黎族民俗是黎族大部分地区民俗的反映。虽然每个民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解释,但也让我们对每个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黎族民俗中婚丧嫁娶、节日、集会、生产活动等相关内容为基础,从节日民俗、婚姻民俗、纹身民俗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节日民俗
三月三日在黎族人民的节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说是为黎族年轻人量身打造的节日。也可以叫“恋爱日”或者“恋爱情节”。李语称“伏年伏”。三月三节不仅仅是缅怀祖先,更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期待。在这一天,黎族人会穿上华丽的衣服。长辈们带着竹筒饭、山岚米酒和各种糕点一起祭祀。未婚青年男女会互相跳舞,唱民歌,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不同的地区和村庄通过唱歌,跳柴火,跳竹竿,用弩射箭和其他民间活动来庆祝。黎族的“三月三”节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庄严而崇高的祭祀活动,而且表达了黎族人民爱情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