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婚恋民俗
黎族的传统婚俗一直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黎族不允许血亲和直系亲属或同一个宗族通婚。被视为同宗兄弟姐妹的人,一般崇拜同一个“祖鬼”,如果结婚,就会被冠以“磊札”或“祖鬼”的污名。总的来说,黎族的婚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槟榔背叛爱情。媒人来女方家谈婚论嫁,一定要有个媒——槟榔。如果女方父母吃了槟榔,马上嚼,表示同意结婚。第二,“龙布杜尔”。这是一个年轻男女玩乐、交友、恋爱、共同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称之为“房寮”。男人走到女人的闺房门口,一定要先唱“请开门”,听到对方欢迎的声音才可以进门,否则就得走。在那里,男人和女人通过唱歌来倾诉他们的感情。第三,不要找平衡。不管穷不穷,只要男方出彩礼,父母都同意结婚。离婚或丧偶的妇女可以自由再婚。流行“父母结婚,自己结婚”的风俗。第四,没有婆家。在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女性结婚后可以不与丈夫同住,可以继续住在棚户区,甚至可以在怀孕前与异性谈恋爱。所以长子家族在这些地区的名声并不突出。
3.纹身民俗
纹身是黎族民俗中特有的。从汉代就有记载了。它既是黎族母系社会的产物,也是古代崇拜的艺术沉淀。它是黎族向心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刺青在黎语中被称为“刺青”或“模欧”。黎族女子从小就有文身,从脸到脚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线条或图案。被认为最漂亮的女人纹身最多。纹身的数量决定了贫富,是地位的宣示。地位越高,纹身越多,地位越低,纹身越少。女仆不允许绣纹身。纹身的部位和图案在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意义也不同。
(2)海南黎族民俗的文化解读
1.婚俗文化
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日民俗和槟榔订婚习俗诠释了黎族婚俗的文化内涵。
(1)以歌舞为媒介的求偶习俗。
黎族人非常擅长唱歌和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节日里的主要娱乐项目。竹竿舞是未婚青年的主要社交项目。在这一天,人们会唱民歌自娱自乐,同时也会利用这一媒介,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寻找恋人。黎族的书风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青年男女通过‘夜游’寻找恋人,大多是在太阳落山,他们吃夜宵的时候。男人们衣着整齐,背着枪和刀,背着弓或鼻笛,走到元东别村女人们的‘长闺房’(即寮屋),通过唱歌或演奏音乐来结识自己的恋人。如果女方同意,[5]
黎族人以歌舞为媒介,通过简单的歌舞表达对爱情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黎族人乐观、开放、快乐的精神。
(2)槟榔中介的订婚文化
在黎族地区,槟榔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幸福婚姻和孩子膝下的载体。李门和女人用槟榔作为订婚的嫁妆,同时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和真诚。黎族订婚程序中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放槟榔”。订婚那天,男方家会把准备好的槟榔和各种零食送到女方家。对方接到他们后,会通知亲戚邻居去他们家吃槟榔,以此向亲戚邻居传达女儿订婚的喜事。海南东西部的订婚习俗不同。西方男女订婚,男方会给女方金银首饰,美酒佳肴。第二天,男女双方都要摆好桌子和座位。男方家的亲戚会穿着最好的衣服去女方家表示祝贺。女方会带槟榔,亲自出门迎接。亲戚吃完槟榔后,会把女方的红包放在槟榔托盘里。这是黎族订婚中“发槟榔”和“赌彩”的两个重要环节。在东部地区,双方通过媒人介绍决定结婚后,就直奔“赠槟榔”仪式。
因此,槟榔在黎族人的婚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黎族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订婚民俗在民国县志中也有记载。
2.传统服饰文化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海南黎族地区是我国棉纺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将棉纺技术用于服装生产的民族。宋代与中原黎族的贸易促进了黎族经济的发展,棉纺技术不断优化并传入中原。
黎锦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史上被称为“纺织活化石”。黎族虽然没有文字,但黎锦却汇聚了黎族文化的精华,成为黎族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黎族织锦在黎族悠久的历史中,织绣黎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他们的思想,形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6]。历史上,李金是区分不同血型和部落的重要标志。女性纹身是黎族的另一种特殊服饰。它是黎族妇女刻在皮肤上的文化印记,是以血肉为代价画出的特殊服饰文化。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大多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黎族先民普遍认为它能避祸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