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仿名牌鞋子 超高仿莆田鞋高仿鞋“名声”在外难见知名品牌,“莆田鞋”打响翻身仗
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关键词“莆田鞋”,弹出的百科词条里两种截然不同的义项并列其中:一则特指高仿鞋,另一则便是今年年初刚刚注册的“莆田鞋”集体商标。
鞋业是福建省莆田市的第一大产业。数据显示,莆田全市共有4000多家鞋企、50万名从业人员。2021年,莆田鞋业规模产值1106.5亿元,鞋产量13.94亿双,约占全省的1/3、全国近10%。
尽管产量很高,莆田鞋却难见一个知名品牌,再加上高仿鞋“名声”在外,莆田人在制鞋领域几十年的拼搏、努力,以及过硬的制鞋技术,一度都被“高仿鞋”盖去了名声。
近些年,莆田市在打击鞋业制假售假行为的同时,也申报了“莆田鞋”集体商标,为莆田鞋转型升级做出谋划。曾被视作高仿品、冒牌货代名词的“莆田鞋”,能否在莆田市助推鞋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举措中逆风翻盘,打赢“莆田鞋”的翻身仗?
代工“魔咒”
自1958年莆田首家国营鞋厂——莆田鞋革厂成立至今,已过去了六十余年,这期间莆田鞋发展几经沉浮。
莆田鞋革厂成立初期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以生产凉鞋、拖鞋等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因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
台湾地区曾是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地区之一,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地区劳动力价格也不断攀升。于是,海峡对岸福建省的沿海城市福州、泉州、莆田等地,便成为制鞋业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下一个目的地。
而已经有莆田鞋革厂奠定制鞋技术基础的莆田市,自然成为台商的首选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雷宝(锐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的订单如雪片般朝莆田鞋企“飞”来。仅仅是代工生意,莆田鞋企便已做得热火朝天。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民书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承接、聚集与扩散——基于对福建制鞋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莆田鞋业这段时间的发展模式做出分析。他写道:台资企业逐渐成为莆田鞋革产业的主流,占主导地位的是替耐克、雷宝等著名品牌加工的台资鞋厂,这些鞋厂均在复制台湾地区鞋业经营模式,没有企业自己的品牌,没有企业自己的营销网络。
而这种“没有品牌、没有营销网络”的发展模式,成为后来莆田丢失福建省鞋业中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多份文献资料均提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莆田制鞋企业的外贸订单量大幅下降,不少老板跑路、鞋企倒闭。彼时制鞋企业也颇为集中的晋江市因为技术不敌莆田,更难获得外贸订单,晋江老板转而发展自有品牌,而莆田老板则选择挺过这段困难时光。
一位莆田鞋业资深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当出口受挫,晋江转而发展国内市场、努力发展自创品牌。恒安、匹克等率先取得成功的晋江品牌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莆田自主品牌却出师不利,挫伤了更多企业进军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历史机缘下,晋江的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本土品牌在全国做出了知名度,莆田则没能脱离代工的“温床”。
林民书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承接、聚集与扩散——基于对福建制鞋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组数据:1986年莆田鞋革工业总产值为10986万元,相应的全省产值为15068万元。当时的莆田是福建省的鞋革制造中心。“九五”以后晋江后来居上,成为福建制鞋业的中心。1992年,莆田生产的皮鞋有5305万双,而晋江只有196万双。1998年,晋江生产的皮鞋数量首次超过莆田,2002年晋江皮鞋产量超过莆田将近3000万双。2001年,晋江鞋革产值为102.7亿元,远超莆田。晋江取代莆田成为福建省鞋业中心。
代工变成了煮青蛙的温水,代工订单却并没有如愿一直“飞”往莆田。2006年以后,考虑劳动力成本、出口配额等因素,耐克等外企的生产线逐渐向东南亚转移。
技术和品牌
莆田的企业家们并非没有创立自有品牌的想法,但做好做大一个品牌绝非一时之功。
上述莆田鞋业的资深人士提到:“其实我们莆田做品牌的人也很多,但前仆后继,到现在没有一个成功的。”他解释,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莆田,仍旧有莆田鞋企试图继续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但同样失败。负面教训多,缺乏成功示范,大家都不太敢贸然尝试,反观代加工外贸生意非常顺利,自然更倾向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