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仿名牌鞋子 超高仿莆田鞋高仿鞋“名声”在外难见知名品牌,“莆田鞋”打响翻身仗
也正是这前后一段时间,被代工市场认可的莆田制鞋技术在有利可图的“高仿鞋”产业中寻得一条“出路”。这样一来,部分不法商家靠制假售假找到了赚钱新门道,却也一度让“莆田鞋”与高仿鞋之间画上了等号。
莆田沃特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陈思甜 图
在莆田,沃特算是为数不多在全国较有名气的鞋企品牌。
沃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辉今年67岁。从蔡金辉创办第一家制鞋企业——莆田市华丰鞋业有限公司至今,他在鞋业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
1993年时,蔡金辉就有创立自主品牌的想法,但当时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不足、市场调研方面也有欠缺,所以决定先全心全意接代工外贸订单。等2001年企业条件相对成熟、对市场了解相对透彻时,再次投入力量做品牌就顺利很多。
蔡金辉告诉澎湃新闻:“刚创品牌时没有一个企业是顺利的,创品牌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摸索过程。”2005年以后,沃特发展势头迅猛,品牌估值一度超过50亿元人民币。然而接下来的电商时代,使得拥有诸多实体店面的沃特又陷困局。至今,这家莆田老牌鞋企仍在克服困难,“一年年逐步恢复”,蔡金辉坦言。
对于莆田鞋企而言,制鞋工艺并不难,难的是设计和科技的创新、突破。蔡金辉告诉澎湃新闻:“工艺谁都会做,一方面是设计要跟上潮流趋势,另一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提高,现在是科技竞争的时代。材料科技创新没那么容易出成果,目前多是沿用材料供应商提供的高新科技材料。”
“沃特也在做自主研发工作,但科研人才培养成本太高,可以委托大中院校、科研单位负责项目,他们掌握技术、我们提供资金,未来成果共享。目前也已经有新设计师团队了。”蔡金辉说,“莆田这么大的一个鞋城,也必须走自主品牌创建道路。但路很长很远,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在莆田,不仅像沃特这样的老品牌深知创立品牌的艰辛和必要,一些以代工为主的鞋企也有做自有品牌的梦想。
2008年成立的莆田嘉源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源鞋业”)一直以代工生意为主。嘉源鞋业副总经理肖方告诉澎湃新闻,工厂刚起步时订单量不稳定,便想做自主品牌,但由于运营经验和人才优势不足,创牌事宜不得不暂停。2017年起嘉源鞋业和晋江品牌安踏合作,代工业务日趋稳定。同年,嘉源鞋业也重新开始运营自主品牌。
一家制鞋企业展出的专利技术。 陈思甜 图
在肖方看来,嘉源在供应链和制造工艺上都有一定优势,所以想积极尝试,但创立品牌之初可谓困难重重。“我们做产品的不懂销售产品,缺乏前端企划和市场调研,也没有品牌思维,很多时候就自己拍脑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后期和电商平台合作,平台提供数据作为我们开发产品的参考,所以匹配会相对精准一些。”肖方表示,这也是莆田本土鞋企的共性,长期以接代工订单为主,工艺优、品质好,国际大牌更倾向于选择莆田企业,很长时间里都不缺订单,所以缺乏创品牌意识。
“我们莆田鞋业产业链这么发达、制鞋工艺这么成熟,但是没有诞生出家喻户晓的本土品牌,其实挺遗憾的。”肖方说。
时至今日,一个共识逐渐在莆田鞋企中成形,即光靠代加工“一条腿走路”是行不通的,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集体商标
去年以来,莆田市委、市政府着手推进莆田鞋的转型升级,筹备打造莆田鞋集体商标。
2021年年初,莆田市出台了《加快鞋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规定,入选“白名单”的莆田鞋企业,政府可给予每家单笔不超过1000万元的政策性担保,给予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部分适当贴息补助等。同时“白名单”鞋企还可获得人才引进奖励。对引进年薪超30万元的,按30%补助,台籍的按50%补助等等。
《湄洲日报》报道称,上述《措施》是莆田市近年来力度最大、涵盖面最广、含金量最高的鞋业扶持政策。
2021年4月,莆田市政府考察团前往江西赣州,考察学习南康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与品牌建设的经验,根据调研情况对莆田鞋业转型升级提出“以政策支持引领品牌升级;以集体商标打造品牌标杆;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以分类培育扩展品牌价值;以平台建设释放品牌力量”的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