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年人更容易骨质疏松?不仅是年龄原因,还有这些因素要警惕
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这与峰值骨量有一定的关系。峰值骨量是指人在成熟期所获得的最高骨量,在成熟期之后则会慢慢地丢失,一般在40岁之前能够保持骨量最高值。过了40岁之后,骨量则会逐渐减少,使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当然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的原因并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其他因素。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呢?
1、 年龄的增长
骨骼也像其他器官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此外年龄越大,关节部位受到的磨损程度越严重,在日积月累的过程当中,则很容易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此外年龄越大,钙质和骨量的流失速度越快,最终引发骨质疏松。
2、 内分泌因素
大多数中老年女性之所以患上骨质疏松,与内分泌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女性在40岁之前停经,则标志着卵巢功能比较低下,这也就预示着雌激素的分泌并不充足,进而使得骨骼矿化不良,使女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女性正常绝经,内分泌也会受到影响,不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还会导致体内的雌激素分泌并不充足,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出现。
3、 代谢能力受到影响
生活中许多不良的习惯都有可能会影响人体的代谢能力,比如长期大量抽烟喝酒或者过度喝咖啡以及碳酸饮料。代谢能力受到影响之后,则会导致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即使补钙也不能够很好的吸收,在无形中增加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4、 缺乏维生素D
步入老年之后精力也会下降很多,因此许多老年人喜欢待在家里,很少接触阳光,最终导致缺乏维生素D的情况发生,进而使得进入人体的钙质不能够很好的被骨骼吸收,导致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的几率有所提高。
5、 运动量减少
老年人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缺乏运动,比如肌肉衰退、疾病等等,有些老年人甚至会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进而使得骨骼的应力刺激减少,使骨代谢调节出现障碍,久而久之则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6、 患病或者服药
老年人患上各种疾病的几率比较高,比如骨髓瘤、甲亢、甲旁亢、皮脂醇增多症等等,患病之后必不可少的要服用一些药物,比如皮质醇、抗癫痫药、甲状腺素、肝素等等,这些药物可能会造成骨能量下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出现。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