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内热、阳虚不足,或内生五邪、痰饮瘀病机、气血阴阳失调起于微循环之交变。此类症状性质既属病因性又属病机性,是病因病机合一。
阴虚内热、阳虚生寒,及内生五邪、痰饮瘀多为继发疾病,既是继发病因,又是病机,是循环交替作用的结果。
1.阴虚内热、阳虚生寒,是微循环障碍失调于机体上的状态反映。阴虚津亏与阳虚生寒二者是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以后表现反映的一种慢性损伤病理现象。"阴虚则阳病""阴虚则内热"。阴阳内因素是自身本质性与功能性的循环互动统一,外因素是属性与相互性联结的转化依存。
2.内生五邪是指机体在异常变化过程中,由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类似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状态。因非外邪所致变,因而分别称之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痰饮瘀病机也同如此,多由内伤引起。
微循环失调病理规律特点:早期生物钟失调,经络组织不适功能下降,气虚气逆气滞,血虚血溢血瘀,气不摄血,血不载气,津液输布障碍、阴虚,邪生变,内生五邪、风寒火燥湿,以及痰饮病机瘀血特色,后期生理钟异变、功能性阴阳一系列病理出现,严重失调甚至阴阳格柜突变。
3.古医者对微循环认识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精之不足,补之以味”。
“…阴虚者,宜补而兼清,…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化气…"
生命生理功能自身自然阴阳的变化规律与微循环关系紧密相一致。
其阴阳的运行调节、气化转移,气血精神、新陈代谢等相统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未完待续)
本文为原创知识共享作品。
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作者 罗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