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出汗,是不是身体虚啊?是不是肾虚啊?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问题回复大家。1、正常生理方面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一个正常生理现象,尤其是在夏季,相比较其他季节较多,我们的毛孔,在夏季,腠理(...
炎炎夏日,雷雨不断,加上蚊虫横行,各种“痒痒痒”问题就出现了。黄阿姨近来臀部皮肤瘙痒,涂了几日药膏不见好转,局部发红、微热,坐立不安。接诊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林国华教授认为,这是湿热火毒郁久发于臀部...
防己,是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入药部分是其干燥根部。习惯上称之为“汉防己”。主要生长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区。防己一般在秋天采挖,将其根部采挖后,洗净,将外层粗皮去掉,晒干,切成厚片使用。防己,味道苦、辛,性寒。归膀...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的草质茎。采割绿色草质茎后,晒干,去除杂质,切段。麻黄,归肺经、膀胱经,性温,味辛、微苦。能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应用:麻黄性发散,主如肺经、膀胱经,尤其善于宣肺气,透表邪而发汗解表,其发...
“医者意也”又解。医:指医生与指医治法则。意:易 、灵感,或阴阳症治合“中"为意,当然意也有“移、变"之理。意为仁、术、道、法,与心、感、志、思、虑、智,灵等主客观思维精准关系密切。孙思邈认为:“善于用意,即为良医”。1....
机体产生的异常或病理变化,都会出现微循环障碍,也是疾病变化产生因果关系结果。 中医对微循环因素,本质属性、位势、组成、分型类,及功能作用等特色。总体上微循环特色多以营卫阴阳为特色论述,当然还存在着其他因素的。1....
阴虚内热、阳虚不足,或内生五邪、痰饮瘀病机、气血阴阳失调起于微循环之交变。此类症状性质既属病因性又属病机性,是病因病机合一。阴虚内热、阳虚生寒,及内生五邪、痰饮瘀多为继发疾病,既是继发病因,又是病机,是循环交替作...
一动就全身暴汗,尤其是在头部,而且一出汗身上是凉的,要怎么解决?汗病是非正常的全身或局限性津液外泄。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紊乱,致营卫腠理功能失和开阖失常,津液气失摄外泄为病。汗病多与感染,免疫、内分泌病,慢性消耗性病...
初秋气候变化异常,温度转换较快,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当工作环境通风不好时,感冒更容易在人与人...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症状治疗学》、《中药学》你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云中君)。春天到了,不少读者对我说,希望我能写点和春天关系密切的东西。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春天只要适量保暖,同时避免吃太多热性的食物,问题都不大。但是...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已经在前几天拉开帷幕了,每每这个时节温度高雨水多,在烈日炙烤之下,水气随大地积蓄地热能蒸腾而上,夏日“蒸烤模式”也随之正式开启。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很多人在进入伏天后,都感到四...
明天入伏,热到极致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2021三伏天时间表初伏 10天:7月11日~7月20日中伏 20天 :7月21日~8月9日末伏 10天 :8月10日~8月19日 今年立秋后尚有一伏,是秋包伏。正是「秋包伏,热得哭」。想要凉快,总要经过最热的日子,...
今天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我们将要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光了。 按照传统的推算方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中间有个闰中伏,所以今年伏天的时间比往年更长些,一共40天。 初伏...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江国庆。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之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之不孝。而如何“知医行医”,掌握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非艾灸莫属!我们先来看一下央视拍的艾灸宣传片:视频加载中... 艾灸的作用 一、通经活络经...
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频繁出现,酷暑难耐,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乏、食欲不振等情况,加上毛孔呈开放状态,易受到冷风、邪气的侵扰,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所以,三伏天养生,重在“防”和“养”...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