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中医去治疗疾病、预防保健。中医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针刺、艾灸、推拿、正骨、中药......
其中,艾灸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中医治疗方式。很多中医迷怕痛,不想针刺;怕苦,不想喝中药;而艾灸既不痛,也不苦,甚至给人一种舒适的体验感,因此备受青睐。
什么是艾灸呢?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提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可见,艾灸在治病、防病中颇受历代医家青睐。
艾灸的原理是什么呢?灸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它通过艾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药性(化学作用),随着艾火的热力(物理作用)渗透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神经、体液、免疫等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机能体系而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治疗、保健的疗效。
艾灸都有什么功效呢?
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可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故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之功效。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故而艾灸可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温阳补虚,补中益气。阳虚体质的人,适应气候的能力差,多怕寒喜暖,耐春夏不耐秋冬,中医认为人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长。阳衰则阴盛,阴盛则寒、则厥,甚至虚脱。艾灸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温阳补虚的效果。
回阳救逆:“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气阴两脱急取神阙、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艾叶性属纯阳,火亦属阳,两样相合,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防病保健,强身益寿。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加速各类抗力产生,提高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人体防病保健。
虽然艾灸功效很多,操作简便,平时居家日常也可自行艾灸,但艾灸疗法不是万能的,与其他疗法一样有它的禁忌证。若不加注意,盲目应用,不仅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艾灸的禁忌症,避免造成损伤。其中: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疔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无自制能力),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4.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
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亦不宜施灸。
5.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均不宜施灸。
最后小编建议大家遇到不适最好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治,而不是自行网络治病!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适合艾灸者才可进行灸治;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严重者及时就医。施灸过程要注意安全,保持适当的通风,施灸结束后艾条应熄灭彻底,避免火灾等危险发生。
喜欢中医养生小知识的可以关注老妖怪,有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问题也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