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梗的一桩桩案例告诉我们:隐藏的“第四高”比三高更危险
侧枝循环功能不能及时发挥效用,一旦出现运动、情绪激动等致使心率加快的行为则将有可能发生急性供血不足或切断。



第二类、飞来横祸——栓子脱落至冠状动脉
许多事物都会成为栓子,脂肪、空气、羊水、血流。
这些栓子形成的原因不一,最主要的与NO相关。
血管内皮细胞与NO合酶作用于L-精氨酸时产生NO。在“NO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标志作用”中,结论得出NO含量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早起随内皮素增高而增高。它恰到好处地防止了因内皮素而导致的缩血管升压效应,并能改善休克缺血。
同时,NO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降低了血小板进入边流与内膜粘附的概率,因纤溶异常的出血也能得到及时缓解。NO含量的下降却将造成诸多障碍,如血管得不到充分的舒张,促进了血管内皮的损伤,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而血管内皮损伤时又反过来降低了NO的生成,形成了无限制的恶性循环,直至血管破裂。

“第四高”的危害
无论是高血压、高脂肪、糖尿病还是吸烟都是在这个交通系统的管控范围内的问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吸烟。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显示,吸烟(54.4%)、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在这三者之中,吸烟位居首位。

根据已有研究表明,吸烟能够同时引起导致心肌梗死的两类病因。由于冠状动脉中的CO含量升高,将会抢走原本将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心肌供氧减少,并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出现NO含量减少的恶性循环以及血小板聚堆的恶性积累。与此同时,烟物中所蕴含的尼古丁容易引发炎症(同样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一大病因),导致血压和心率上升。超过1/4的中国AMI(心肌梗死)死患者有至少三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近乎80%的AMI患者有多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心肌梗死还远远不只是单一的不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