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悲伤让十年内死亡风险增加88%
失去至亲本是人生无法逃避的伤痛,可有些人陷入的悲恸不仅吞噬心灵,还悄然侵蚀生命。丹麦的一项大规模长期研究揭示,少数丧亲者因悲伤过于强烈和持久,十年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风险,比悲伤症状始终较轻的人高出了88%。
研究团队追踪了1735名丹麦丧亲者,从2012年开始,平均年龄62岁。他们中三分之二失去的是伴侣,四分之一失去父母,少数人则告别了其他至亲。在随后的十年里,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用药处方、心理治疗记录,以及最终的死亡原因。
早先,研究者利用“延长悲伤量表PG-13”将这些人的悲伤模式分成五类:38%的人始终保持较低的悲伤程度,6%的人悲伤始终处于高位且无缓解;其余人则在经历不同程度的悲伤后逐渐减轻,或在半年后才出现延迟性的强烈反应。
而在十年的追踪期后,结果令人警醒。那些始终处于高强度悲痛中的人,不仅更频繁地接受心理治疗、服用抗抑郁药或镇静药,甚至在三年后依然大量使用心理健康服务。他们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比悲伤轻的人高出186%,服用抗抑郁药的几率高出463%,服用镇静药的概率也增加了160%。虽然在丧亲八年后,这种差异逐渐消失,但死亡风险的差距始终存在,始终高悬不下。
为何深度悲伤会夺走生命?研究者尚未找到确切答案。先前的研究显示,长期悲痛与心血管疾病、心理障碍甚至自杀风险密切相关,但要完全解释死亡率的提升,还需更多探索。
令人关注的是,高危人群似乎可以提前识别。他们往往教育水平较低,在失去亲人前就更频繁地使用精神类药物,显露出心理脆弱的迹象。
“医生可以通过既往抑郁或其他严重心理问题的记录,提前锁定潜在的高风险患者。为他们量身定制随访计划,或转介给心理专家,甚至在丧亲后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访谈,都可能避免悲伤演变成健康灾难。”研究负责人Mette Kjærgaard Nielsen说道。
悲伤是人类情感的本能回响,但当它变成无法抽身的深渊,可能不仅击溃心灵,还在悄然缩短生命。提前捕捉信号、及时干预,或许是拯救生命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