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
游戏厂商在海外激战正酣。
近日,Sensor Tower披露的信息显示,2022年8月中国手游产品在海外市场收入及下载量排行榜中,米哈游的《原神》继续蝉联榜首,腾讯的《PUBG Mobile》则位居次席。
这是国产游戏竞逐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9月初,腾讯斥资3亿欧元,投资法国育碧(Ubisoft)母公司。在此之前,海外的游戏大厂已纷纷出手,开启收购模式。今年1月,微软宣布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8月底,索尼宣布将收购芬兰手机游戏开发商Savage Game Studios。
相比之下,在海外扩张的同时,上半年国内游戏领域的融资数量却呈骤减态势。而在国内游戏市场空间遭遇瓶颈之际,海外游戏市场的一场遭遇战似乎也在所难免。
“内卷”加剧
IT桔子发布的《2022年中国游戏行业投融资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投融资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游戏行业投融资交易数仅17起。回顾近十年中国游戏行业投资活跃度整体走势呈“倒V”型。2012年合计发生交易数105起,到2014年增至顶峰425起,2015年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交易数超400起;到2016年直接降至291起,随后至2019年一直呈下降趋势,2019年仅有73起;之后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2021年合计交易130起,但受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上半年投融资交易数仅17起。
此外,《投融资报告》指出,从交易金额来看,近十年游戏领域投融资金额基本在7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2019年和2021年分别出现两个极值:2019年初世纪华通298亿元并购盛趣游戏,2021年字节跳动40亿美元并购沐瞳游戏分别拉高这两年交易总额。
与此同时,国内游戏市场的营收及用户数量则在2022年上半年呈现下滑态势。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游戏市场发展受阻,销售收入和用户规模同比均有小幅下降,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有所减少。
三七互娱(002555.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不仅在中国,海外游戏市场很多地区也出现了下降,游戏产业的“人口红利”基本消失,行业或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与此同时,元宇宙、VR/AR等仍然处于产业初期或试错期,对游戏企业的资金供给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此外,一系列发行成本、研发费用则在增长,进一步加剧国内游戏市场“内卷”。
在此背景下,“出海”俨然成为众多游戏厂商的共同选择。
三七互娱方面表示,从3 5年的维度来看,公司希望在保持国内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海外高速增长,目标是达到国内、海外市场占比持平,海外收入规模占比甚至有可能超过国内。长期来看,公司内部对海外收入占比不设立框线,海外能做多大就做多大。
记者注意到,腾讯在9月初通过收购育碧股东Guillemot兄弟公司49.9%股权的方式,进一步投资育碧。据了解,育碧是开发、发行与经销互动式娱乐游戏与服务的游戏公司,旗下拥有丰富多元的全球知名品牌,其中不乏《刺客信条》等经典游戏作品。事实上,2022年至今,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投资多面向海外市场。
此外,包括米哈游和莉莉丝在内的国内头部游戏公司也纷纷选择在海外成立独立的发行品牌,进行重点投入。
2022年2月,米哈游旗下全新品牌HoYoverse公布,旨在通过各类娱乐服务为全球玩家创造和传递沉浸式虚拟世界体验。莉莉丝则在2022年4月宣布,将在新加坡成立发行公司Farlight Games,总部设于新加坡,为莉莉丝游戏的全球发行提供支持和服务。
易观资深分析师廖旭华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出海要成为中国所有游戏公司的最优先战略,中国游戏公司在手游研发发行和运营方面的经验是全球领先的。”
同时,自媒体人丁道师也向记者表示,海外市场一定是游戏公司实现业绩增长的突破口。在丁道师看来,游戏是输出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前无论是音乐、戏曲还是漫画,都没有游戏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渗透力。
海外“遭遇战”
在国内游戏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之时,全球游戏市场也在进行整合。游戏巨头纷纷开启“买买买”模式。
今年1月,微软宣布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2月,索尼官宣36亿美元收购《命运》系列开发商Bungie,到了8月底,索尼再次宣布将收购芬兰手机游戏开发商Savage Game Studios。微软Xbox游戏主管曾公开表示,该公司对进一步收购持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