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4年沈腾的小品《扶不扶》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路遇倒地的老人“扶不扶”成了社会难题,以至于类似事件隔三差五就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很难理解为何再简单不过的助人行为,却因为少数人的“讹不讹”,成为左右摇摆的难题。3月2日,在四川攀枝花一车站出站口,一位老人倒在台阶上抽搐不已,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围观路人无人敢上前搀扶老人,场面令人寒心。
与攀枝花老人倒在出站口无人敢扶的新闻相对应,不久前河南一位老人骑车逆行摔倒,两位少年上前搀扶并送医,所垫付的5000元医药费却被老人拒不退还,还谎称“要是他们没连带责任干嘛要送我去医院”。
但根据交警提供的证明:老人摔倒系骑车逆行,摔倒位置禁止转弯,老人承担此次事故全部责任。
把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看,我们发现,“扶不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命题,不扶也不代表道德败坏,扶了,反而有可能成为过错方。在这样缺乏信任的社会关系下,我们很难用传统的评判标准去判断。
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的故事,在如今的现代社会竟然广为存在,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究竟是媒体过分放大了事件细节,还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我认为是类似事件对常理的挑战使之成为热点,本应该受到嘉奖的好心人,结果却被泼脏水成了加害者,这样的落差让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而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并非多安装几个摄像头就能解决的。
人与人的信任正在被瓦解,这才是类似事件最可怕的结果。
污蔑他人者是否为谎言付出了代价?被误解的好心人是否得到了补偿和名誉恢复?也许建立合理的问责制度才是短期内最快捷的避免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真正解决“扶不扶”这个难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国民素养、建设更和谐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