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长江】
2021年对于中国经济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当然,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肯定不止于此,希望能更进一步。中国“十四五”规划也提出,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联合国开发署划定的发达国家约有37个,可分低等、中等、高等,人均GDP最低的发达国家匈牙利为18772美元,偏高发达国家为43935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和价格上涨水平,在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十四五”规划的这一目标是很有可能的。人们对GDP预测的关注度很高,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衡量民众生活水平的标准除人均GDP、人文指数外(有待详细讨论),可支配收入和社会福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两方面。
一、可支配收入和社会福利的统计
可支配收入分为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也包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收入又包括工薪收入、财产收入、经营收入和部分转移收入;二次分配收入多是指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政府的、有非政府的(企业和非营利机构)。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规定,政府部门(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涉及保障生活、教育、健康、住房、就业等,应记为住户部门转移收入(相应支出记为居民最终消费)。
可支配收入有三个指标,一个是 “居民”可支配收入,一个是“住户”(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一个“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包括住户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非营利机构收入,因此国民收入实际是整个国家的收入。
居民收入与住户收入的主要区别在于,居民收入是初次分配,有部分转移收入,如养老金、失业金等;而住户二次分配的转移收入较多的是社会福利,如公共交通补贴等。
正确地比较中外收入和社会福利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际统计的住户收入及社会福利包括现金和实物(且有分类数据),而中国的实物收入没有细分社会福利和非社会福利,但通过财政、社会基金账户可找到部分数据。
第二,中国的“可支配收入”与国际的“调整后可支配的收入”的内涵相同,中国是先统计现金“可支配收入”,再加实物称为“调整后可支配收入”;国际是先统计含实物的收入称为“可支配收入”,再减实物。
第三,中国是按国际组织的统计方法,住户可支配收入等于初次分配收入加上转移净收入(转移收入减去转移支出),转移支出既有个税,也有社保(还有其他转移)。
按照国际可比口径,中国住户可支配收入(含实物)与GDP的比为66.1%,比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多了23个百分点左右。同理,居民消费也应包括政府转移个人的部分,因此,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与GDP的比也会相应提高。

本文表格均有作者制作
住户增加值与GDP的比反映的是住户在经济总量里的比例,住户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侧面反映了住户缴税和社保的情况,中国住户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为60.2%,与中等发达国家一样(60.1%)。美国可支配收入占比高的原因是公共强制性社保很少。
但中国住户公共福利占GDP比约9.2%,比中等发达国约低13.5个百分点;表现为中国住户来源于再分配的公共福利收入较少。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福利较低是影响消费和生育的重要原因。
国际组织统计的社会福利分公共强制社会福利、公共自愿福利、商业强制社会福利、商业自愿社会福利等。
统计上又可分为住户收到的社会福利,和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支出的社会福利。住户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机构)转移给住户的社会福利(教育、文娱等社会福利不包括在社会保障中)。
中国的社会福利统计与国际稍有区别,2017年及以前,中国将社保基金总支出称为社会福利,将财政有关社保的补贴称为社保财政补贴,将财政有关福利的支出称为社会补助(部分为社会保障福利);2018年后医保基金支出不再计入社会福利。不管那年,经合组织是否照抄中国数据(其他国家或有此类情况),其统计的中国社会福利包括社会补助(财政补助和企业补助)。本文之后将着重讨论和比较公共强制社会福利(下简称为公共社会福利)。
住户可支配收入与住户收入的比,中国为78.2%,中等发达国家平均为60.1%。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支出是储蓄,住户储蓄与住户收入的比,中国约27.2%(国家总储蓄率也很高);中等发达国家为6.7%,中国是中等发达国家的近4倍,也高于很多高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