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改革是在2001年,中国通过艰难谈判加入世贸,入世表明中国在原有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外又进一步融入到国际贸易体系之中,此后,三驾马车中的外贸收入一直为我国贡献了大部分的GDP。
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上至国家下到百姓,逐渐积累了财富。中国的消费市场也有了一定的雏形,以市场换技术开始变得可行,技术红利,让中国有了从低端制造业中挣脱出来的机会。
第四次的改革主要发生在国内,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危机向全球蔓延,当时我们的对策是用4万亿搞基建,而后果就是直接造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黄金年代,迎来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从政府到开发商再到老百姓的财富都出现了井喷式增加,但是和之前的几次不同,这次全社会的债务率也开始上升。
土地与房地产开始绑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城,城市化的红利开始不断释放,随着棚改政策的推进和房屋货币化改革,这种红利释放的速度越来越快。
但是这轮改革伴随的是财富和债务的双重增加,而债务又必须依赖于更高的收入,而收入高低与否又与所受教育相关,于是为了实现财富增加(买房),就要去好公司(比如互联网,比如央企),而前提是接受好教育(比如校外培训)。
土地改革红利、人口红利、技术红利和城市化红利的释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当下,这些红利不仅快用完,而且有的还会成为负担,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当前的困境
过去十年,房地产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创造了大量财富,也创造了大量负债,地方财政依靠负债搞拆迁,然后通过卖地获得收入,开发商仰赖于卖房收入拿地,最后的负债集中到购房者头上,而买房(有一部分是炒房)则是希望通过负债转嫁来实现财富增值。而一切的根本在于所有人都实现收入增长。
但是自从中美贸易战以来,因为关税问题,我们的外贸首先受到重创,接着是疫情,国内经济又遭到重创,而“房住不炒”虽然遏制了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但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从业者不断失业转行。
房屋销售、中介,这些曾经年薪可以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高薪行业一下子进入了凛冬。
2021年的双减政策推行,一大批教培机构也因此关停,这个年轻人最愿意去的高薪行业也纷纷关门。
接着是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发生内卷,一个事业部、一条产品线说裁员就裁员等等。
高薪的行业在陆续被消灭,这里面就有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打拼获得一席之地的年轻人,他们同样也是购房的生力军。
然而一方面“房住不炒”让试图通过炒房来获得财富的期望断掉,而收入的下降也让能够买房的人越来越少。两者叠加,能够接盘的人越来越少。
显然,如今靠继续发展房地产能创造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低。但是前面,因为房地产发展衍生出来的债务却一点没少,个人的债务,开发商的债务还有政府的债务都摆在那。
债务没减少,企业过得很难,大家的生活也很内卷,房地产又无法再发挥支柱作用。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的红利,土地红利,被房地产一下耗尽;人口红利,正在变为社会老龄化问题;技术红利,现在西方仍在不遗余力对关键技术“卡脖子”;城市化红利,我们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逐步饱和。
重压之下,对未来的经济迷茫,也是在常理之中,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三、破局点在哪里
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靠的是外贸;后面10年,我们靠的是投资,那么以后的经济发展靠什么?答案就落到了最后一架马车,消费上面。
其实在新冠疫情之前、在中美贸易战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经开始往消费方向转移了,无论是“房住不炒”的前瞻性提出,还是双减政策的提出,以及最近的LPR中长期利率下降,说到底,都是在给国民进行减负,促进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