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用、价格亲民历来都是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在,这对于对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也许最为适合。刘小雪认为,但现在,印度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用漫长的政审程序来拖住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步伐。
不可否认,风口上的印度电动车行业一定会起飞,但目前中国拥有从新能源车研发、生产、维护到充电基础设施研发与建设的一整套生态系统,意图与中国“脱钩”会加大它起飞的难度。
印度需要减少有意制造的沟壑,广纳各方资源,以市场换技术。同时,印度有潜力做更高附加值的研发工作。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拥有大量说英语的IT和工程领域专业人士是印度在这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把握住未来车辆互联水平提升的大趋势。
总的来看,坐拥巨大市场潜力的印度,尚缺乏享誉全球、掌握未来核心科技的特大型车企,从而拉动汽车产业链整体升级。只有保持开放、高效吸引外资进驻,用市场换技术,把握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期,用足自己的软件研发优势,印度才有望把握住汽车产业格局巨变,得到自己新的增长空间。
(实习生周奕君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财经》杂志2022年6月20日封面文章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