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宁德时代还是比亚迪,现在主推的技术都没有在革新电车动力电池的本质,都是通过在结构上的创新来提高性能。
这样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
电池性能想有本质上的飞跃,还是要看电池化学技术的。
很可惜,从两家公司的年报上来看,两家公司在这方面的研发布局都比较一般。
宁德时代仅钠离子电池像是在做电池化学的探索,但实际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没锂电池高,开发钠电池主要是出于成本考量,因为钠比锂便宜很多。
至于比亚迪呢,研发的东西特别多:
但,你能看出来这其中跟电池化学相关的创新探索不太有。
从两家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来看,宁德时代 2021 年是 5.9%,比亚迪 2021 年是 4.92% 。
这个投入力度,已经可以了,但从科技创新方面来讲,跟真正做科技的公司比还是少了不少。
我们把视角拉宽到世界范围内,汽车动力电池的前景暂时来看也不是特别乐观。
最近一阵子,一篇发表在美国电化学学会杂志上的论文,让中文媒体嗨了一波,甚至打出了 “ 特斯拉再也不用担忧了 ” 这样的话。
这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十分著名的电池专家,而他们所在的达尔豪西大学实验室的最大赞助商与合作商就是特斯拉。
我们编辑部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论文,觉得这篇论文有比较大的正面意义,但从实用和落地方面,还有待验证。
这篇论文主要证明了特定配比( 镍锰钴配比 )的三元锂电池在特定的电解液下,电池寿命可以长达 100 年( 电池容量整体损耗小于 5% )。
这意味着,理论上来讲,电池寿命问题不会再困扰电动车了,人们又多了一个选择电动车的理由。
但,由于这个项目还是基于三元锂体系,所以安全性、充电速度、能量密度( 续航能力 )这几个硬伤还是没有被解决。
现在,学界都认为固态电池( 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电池中的液态电解液 )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安全性高、充电速度快、能量密度大,有望让电车的续航达到 1000 公里左右。
可惜,固态电池技术现在还没有脱离实验室。
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已经布局了固态电池,并且申请了相关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