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矿企方面,Core和Sigma一季报显示旗下矿山建设进展顺利,土方工程均已于一季度完成,企业仍维持年内投产的进度表不变。
2.2、盐湖:远期规划产能增加,年内LAC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盐湖提锂方面,近两年也持续有增量产能释出,2022年待投产产能共计12.7万LCE,主要由SQM和LAC贡献。据企业最新披露的信息,除LAC旗下的新产能进度略不及预期外,其余项目进展均较为顺利。具体而言:
ALB旗下La Negra Ⅲ/Ⅳ项目已于去年10月实现首次生产,带来4万吨碳酸锂增量,预计上半年内正式开始对外销售;
SQM已于去年末将年产能增至12万吨LCE,并计划在今年末将年产能增至18万吨LCE(含3万吨氢氧化锂);
Allkem旗下Olaroz二期进展顺利,当前建设进度完成率达77%,预计下半年实现首次生产,带来2.5万吨产能增量;
唯一不及年初预期的是LAC和赣锋锂业共同出资建设的Cauchari-Olaroz项目,据LAC一季报,该项目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开始调试,较去年公司计划的2022年下半年正式投产有所延后。
2.3、年内供应增量有限,资源端溢价推升锂盐成本中枢
尽管在高利润驱动下,锂矿和盐湖产能建设均有明显提速,但产能落地到形成稳定的供应之间存在明显时滞,年内资源端实际供应增量有限。锂矿的平均爬产期在半年左右,考虑到年内大部分新增产能计划于下半年投产,这些增量项目带来的供应压力将集中于明年体现。此外,尽管MRL计划年内额外复产一条25万吨产线超出市场预期,但MRL明确表示Wodgina复产后产出的锂矿仅供其与ALB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使用,而当前该合资公司尚无锂盐转化产能,短期项目复产带来的增量或暂时以库存形式存在。盐湖项目的爬产期相对则更久,通常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满产,因此其对供应的冲击更为温和。
此外,受疫情等因素扰动,在产项目也存在产量不及预期的风险。澳洲四大矿2022年一季度锂精矿产量共计50.4万吨,环比仅略增1万吨,受西澳疫情造成的采矿业劳工短缺、矿区附近森林火灾、原矿品位阶段性偏低等因素影响,部分矿山一季度产量不及公司此前预期。参考企业给出的产量指引,二季度澳矿产量区间约56.8-79.3万吨,中性预期下环比增速达35%,但劳工短缺等问题依旧困扰着矿山生产,Allkem在6月的最新公告中因此调降了Cattlin的2022财年产量指引,其余矿山或同样面临产量低于预期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当前行业的供应瓶颈仍集中在资源端,上游话语权持续增强,行业利润快速向上游集中。今年以来,不论是锂精矿售价还是盐湖碳酸锂售价均录得惊人涨幅,多家资源商一季度销售均价实现环比翻倍增长,且当前涨势仍在延续,Allkem二季度锂精矿销售均价预计将环比增加130%至5000美元/干吨,Pilbara最新锂精矿拍卖成交价更是高达7017美元/干吨(6%,CIF中国)。此外,行业内的定价机制也在发生变革,除了Pilbara BMX线上拍卖平台的引入外,现有的长单合同中也引入了可变定价机制,缩短价格审查周期,加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性。锂盐厂的生产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5000美元/干吨的矿石售价对应的碳酸锂成本约36万元/吨,而Pilbara拍卖价对应的锂盐成本则为45万元/吨。考虑到年内资源端仍是供应瓶颈,行业利润向上游集中的趋势大概率仍将延续,资源端高溢价将持续推升锂盐成本中枢。
3 季节性规律淡化,下半年锂盐供应逐月走高
3.1、盐湖减产难抵新产能放量,国内产量倒“U”型不复
尽管今年以来锂精矿价格走强明显压缩了锂盐厂的利润空间,但绝对水平而言锂盐厂仍有可观利润,以碳酸锂厂为例,当前理论利润约14万元/吨,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因此暂时无需担心锂盐厂因利润原因而减停产,锂盐厂开工率的主要约束仍在于原料端。碳酸锂的主要来源包括盐湖、硬岩锂矿以及锂云母,因国内盐湖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等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影响冬季产量偏低,加之国内锂盐厂多集中于春节检修,过去数年内国内碳酸锂产量均呈倒“U”型,即一、四季度产量偏低而二、三季度产量较高。
但随着国内锂云母及澳洲锂矿的新增产能逐步放量,今年的情况预计将有所变化。参考过去几年的产量数据,四季度和次年一季度盐湖提锂月均产量环比三季度减少1000-2000吨。而仅考虑当前已进入爬产期、预计年中达产的锂矿新产能,其带来的月均增量就约合6000吨LCE,考虑澳洲至中国一个月左右的船期、以及锂盐厂的转化时间,对应的锂盐供应增量预计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逐步体现,此外国内锂云母新投产能也将带来边际增量,二者能够充分抵消盐湖端的冬季减量。基于此,我们预计下半年国内碳酸锂产量将逐月走高,不复以往倒“U”型的季节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