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家欣 编辑|王一然
摘要:
营业、疫情、限流、闭店……对于餐饮人而言,三年来几乎陷进类似的循环里。
从门店限流,到堂食消失,没有客源,意味着餐饮业的命脉现金流被切断。餐饮人们开始想办法自救:在厦门开咖啡店的男孩,从早上7点半营业到夜里1点半,从咖啡做到鸡尾酒;上海拉面馆老板娘开发了预制浇头,自己配送,一天要跑17个地址。
但也有一些老板输光全部身家,彻底消失于行业中。有人连续四家门店倒闭,迄今债务缠身,官司不断;就连北京老字号聚宝源经营者韩桐也公开表示,每家门店月亏损至少几十万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1至4月份,餐饮收入下降5.1%,其中4月份下降22.7%。简略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正在挣扎求存的餐饮人。
以下是三名餐饮老板的讲述:
刘老板 杭州、福州等地经营活鱼料理店
「不亏就是挣」
现在是没完没了,不知道啥时候会出现疫情。各地防疫加码,导致相关产业链的成本和损耗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来。
4月份,我的鱼从葫芦岛拉到杭州,鱼车要放冰块降温到4度,鱼就会像冬眠一样,减少活跃度和耗氧量。车从辽宁出发,到河北、江苏、浙江、拐到上海,再到福建,一路下来都要补充大冰块,不然水车温度升到10度以上,鱼可能就会死。
结果南京不让下(高速),杭州不让下,温州也不让下,拉到福州才让卸。(当时)说是司机到过河北的一个城市,带星了。(问题是)一车鱼七、八千斤,一个城市很难消耗完,要五、六个,十几个城市来分,有的地方肯定会带星,(如果)一趟拉得少,成本又太高。
卸下来以后,换了一辆福州牌的车直达杭州,运费加了将近一万块。折腾半天,鱼死一半,一斤鱼的成本将近40块,八九百斤鱼(死掉),都是钱呐!问题是我开饭店,鱼来不了,主打菜没了,只能卖一卖其它菜。这个损失更大。
现在很多司机不愿意跑长途,要隔离要核酸。路上要是核酸过期,不能住宿,不能下车,还得再找地方测,折腾费劲。本来一周出两趟(车),现在两周出一趟,所以现在跑长途都得加钱,按斤算之前2块钱,现在3块、4块钱找不着运的。
防疫不确定性太多了。我之前做食品安全检测。冷水鱼是高密度运输,鱼很容易死。行业的潜规则是加安眠药,让鱼半休眠,减少它的活性和氧气消耗。鱼贩子都是谁家便宜收谁的,超市、新零售也是唯价格论,好的养殖户不加药,成本就在那里,没有价格竞争力,就没有(销售)渠道。
我就想开饭店卖安全的鱼。2017年,第一个店在温州,挺火的。但我们只关注安全,没想到掉到死鱼坑里,来一千斤鱼死八百斤,之后还出现鱼腥的问题。折腾好几年,投入真金白银,解决了死鱼、安全和运输的问题,终于摸索出来一条可持续的路子,但是疫情打断了这个节奏,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有一家店开在商场,之前有七、八个门可以随便进,疫情防控商场只开一个门,店旁边的那个门给封了,人流路过的位置变成死角,店就这样黄了;另一个店刚装修一半,疫情来了,工人到四五月份才能回来,投资人也没信心不投钱了,折腾几个月,资金链就断了,三家店一家不剩全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