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会在数字藏品平台APP上浏览很久,发现心仪且价格合适的都会选择下手。”90后老叶不断翻阅着手机里的藏品,不时向身边朋友炫耀着自己的数字藏品宝贝。
只需花费些许金钱便能拥有个标注唯一序号,专属于你的数字藏品,你心动了吗?新颖时尚的概念、全新的社交、悦己需求……数字藏品正逐渐从小众市场“破圈”,成为当下最火爆的行业之一。
2021年被称为“NFT元年”,市场火热正吸引着Z世代年轻人涌入。
数字藏品凭借其独特的IP价值、稀缺性制造了“造富神话”,却也成了一场赌博游戏。价格剧烈变动,不少玩家成为接盘侠。老叶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萌生了“离场”的念头,他曾和朋友凑了20多万元购买了大量数字藏品,没想到平台很快宣告破产。
经历迅猛的爆发阶段后,数字藏品市场正在逐渐降温,而为二级市场炒作划定红线逐渐被推至台前。
手慢无,Z世代被“圈粉”
11点58分,老叶手机闹钟准时响了起来,他紧张地点开一个数字藏品APP。两分钟后,一款心仪已久的数字藏品将正式上线,他不愿错过难得的机会,必须集中精力等待抢购。
不到一分钟,这款首发量仅为2000份的数字藏品宣告售罄。尽管老叶不断刷新着页面尝试购买,但系统始终提醒他“暂无库存”。
“没办法,太多人盯着呢,谁都不愿错过。”不甘心的老叶转头关注起二手市场来,他希望有玩家能够出手,这样他可以根据行情趋势预估价格波动,最终决定是否溢价购入。
半年前,老叶在朋友领路下接触到数字藏品,如今每天都会在十多个数字藏品群里和网友聊个不停,彼此分享着各家平台的最新动态和最近的收获。
远在重庆的90后王雨也在不停刷着手机里的数字藏品平台APP,她同样希望能从中寻找到心仪的藏品。
学生时期的王雨就对文玩古董有着浓郁的爱好,工作后利用假期飞往各地博物馆参观打卡。2021年底,她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款由湖北博物馆所出品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迅速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并很快入坑。
“虽然只是一张图片,但因为每一份数字藏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值和编号,意味着其独一无二的特性,自然格外珍贵。”王雨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一爱好也很“烧钱”,自己已花了近万元用于购买数字藏品,单个价格从十多元到上千元不等,“只要符合自己兴趣和审美风格的,都希望能入手。”
凭借稀缺性,数字藏品刺激尝鲜的年轻人进场。作为一种限量发行的虚拟数字商品,其包括但不限于数字画作、图片、音频、视频、3D模型等各种形式。这类商品每个都映射着特定区块链上的唯一序列号,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开始,数字藏品迅速在年轻人市场中发酵。从“冰墩墩”数字盲盒,到《只此青绿》所推出的舞蹈诗剧数字藏品纪念票,都让Z世代年轻人蜂拥追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1.5亿元。根据数据领域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
“和此前盲盒以及潮鞋市场爆发相似,数字藏品背后的巨大价值正吸引着Z世代的关注。”一位NFT行业观察者告诉记者,数字藏品最初集中于艺术圈等小众领域,如今随着众多IP和平台的涉入,数字藏品内容也越发多样化,自然吸引到追求新奇事物的年轻人进入这一圈子。
售价几十元,疫情下的悦己消费
浏览了多个数字藏品平台APP后,王雨终于物色到一款心仪的艺术类数字藏品。数千元的转让价格让她最终选择了放弃,“价格超过预期了。自己收藏的话成本太高,转手加价卖又舍不得。”
入圈时,身边朋友“数字藏品有收藏甚至盈利价值”的说法,让她格外好奇,“一张电子图片,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么?”
第一笔下单的是一张价值15元钱的数字藏品图片,王雨饶有兴趣地将其挂在网上转售。很快就有人联系上她,希望以400元的价格求购。
转手就能赚到20多倍的利润。这让王雨深感数字藏品空间的巨大,也让她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来。
“最初并不了解数字藏品有‘稀缺性’为前提的基础价值,单纯地觉得什么符合自己的审美就买什么。”喜欢文玩的王雨在选择购买时总会倾向于此类数字藏品,在自己花费近万元购买的数字藏品里,几乎绝大部分都是文玩艺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