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总会随时打开APP里的收藏品浏览。对她而言,数字藏品相对实体藏品无疑更为方便,不但不用担心藏品容易损坏以及丢失等问题,还能随时随地观赏,“感觉手机里藏着一堆专属于我的文玩宝贝,弥补了疫情期间没法去博物馆的遗憾。”
和王雨有着类似爱好的人不在少数。据公开数据显示,文物类蕴含中国文化的数字藏品,以及画作等艺术品类数字藏品是目前数字藏品市场的两大购买偏好,占比分别达到24.76%和24.65%。
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数字藏品之余,王雨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选购标准。她更倾向于购买各地博物馆、文体局等平台所推出的数字藏品,而对于小平台的商品则避而远之,“官方平台推出的藏品无论设计做工的精美度还是藏品介绍的严谨性,都比小平台要好得多,也更具有收藏价值。即使今后无法交易,但它只要一直属于你,内心很舒服。”
另一方面,王雨也很少在二级市场购买溢价过高的藏品。尽管对文玩类数字藏品情有独钟,也曾加价从其他玩家手中购买过,但通常只会选择比原价高出几十元的藏品。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国内大多数数字藏品单价多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不少还是免费发放,只有少量发行价相对较高。而随着市场热潮的爆发,不少数字藏品价格被人为炒高,动辄溢价几百倍。
“当下市面上所流行的数字藏品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本质上就是一张图片。”在王雨看来,数字藏品无法类似虚拟货币般可以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即使交易也只能等待其他玩家购买,如果溢价太高,无论收藏还是交易,都会增添未知的风险性,甚至不排除最终“砸”在手里的可能,“数字藏品领域浅尝即可,真要大额投入并‘赌’增值的话,肯定不划算。”
万元涨跌玩心跳,“有人趁机‘割韭菜’”
数字藏品凭借其独特的IP价值、稀缺性、社交性等属性,吸引着当下年轻人。而转手卖高价的一夜暴富梦,正制造着狂欢,无疑让年轻人也更为之着迷。
2021年寒假,老叶身边的朋友激动地告诉他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一番了解后,老叶得知对方原来是通过购买数字藏品,再溢价转手进而获取利益。
“当时觉得有人花钱在网上买图片就够‘傻’了,居然还会有人接手。”最初老叶并不在意,但当发现身边不少朋友都以此获利,这让他迅速萌生兴趣。
老叶尝试着购买起数字藏品——花费6000多元购买了2个“孙小圣”藏品,并挂在平台上兜售。
那段时间,老叶每天都会反复刷平台关注着价格波动,以及是否有人下单购买。这款单价3000多元的藏品并非想象般价格飞涨,反而在短短一周内下滑到1000元上下,“当时觉得完了,砸手里了。”
朋友建议他亏价出手以及时止损,但老叶并不愿意:现在卖的话损失太多了,宁愿继续挂在网上期待价格回弹。这也让他一度尝到了“赌一把”的甜头,这款藏品价格很快涨了回来。最终老叶以每个近4000元的价格出手,“两周时间差不多赚了1400多元,不错了。”
“感觉就是在玩心跳,而且发现里面‘水’很深。”老叶印象深刻,这款数字藏品曾一度反弹到6000多元,当时他曾考虑过出手。但群里有人不断表示可能会涨到1万元,甚至还鼓励大家趁机再入手点。后来却发现,6000元已经是该藏品的最高价格,随后一路下跌,“感觉有人趁机‘割韭菜’,谁当时入手就基本被套牢了。”
数字藏品市场暗藏风险,高回报仍让老叶沉迷其中。半年多时间,他先后买了价值5万多元的数字藏品,其间也发现身边不少玩家沉迷其中的本质和自己相似,都是出于投机心态,“很少有人真正在意数字藏品本身‘稀缺性’、‘IP价值’等特性,更在意的是‘卖不卖得出去’和‘多少钱卖’,毕竟卖得出去的才叫NFT,卖不出去的话就是一张JPG。”
好运也并非一直眷顾着老叶。一次,他砸下1.5万元从二级市场中买到一款“拼图全卷”的数字藏品,这款被他寄予厚望的藏品最终价格下滑到两三千元,至今未能反弹回去。
种种经历让老叶对数字藏品品牌IP越发不太看好,转而更重视起数字藏品平台。他发现尽管优质的IP数字藏品备受市场追捧,但市场上IP众多,几乎每天都有无数个IP出现,很难确定究竟哪款才能获得成功。
不过,平台同样暗藏风险。受数字藏品热潮影响,国内一时间涌现出无数大大小小的平台,其中不乏龙蛇混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