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商隐社,作者 | 灵竹,编辑 齐马
近日,有不少用户在小红书、大众点评上奔走相告GAP的撤店信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地的GAP门店正在清仓甩卖,进入关店倒计时。
清仓打折的GAP店里,有的居然连各种模特、货架、家具也在甩卖行列,其中有明码标价的灭火器15元一个,梯子200元,还有半人模特100元。
无独有偶,7月底,Zara的三个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parius同时关闭了天猫旗舰店,标志着这三个品牌从中国市场彻底离开。
更早之前,Forever21、Topshop、Old Navy以及New Look等欧美快时尚品牌也相继退出中国市场。
欧美快时尚,正在中国加速败退。
往上十年左右,快时尚完全是服装界的典范,也是各大商场的引流发动机,更是国产服饰品牌学习的对象,但都学不来。
直到韩都衣舍、裂帛、茵曼、七格格等发端于早期淘宝的“淘品牌”借助于电商才真正“弯道超车”,实现了快且性价比高,被称为“中国版的Zara”。
然而,这些靠流量堆出来的品牌自身内功不足,容易错把流量当趋势,渐渐被时代抛弃。
国际快时尚巨头在中国火的时间更长一些,直到近几年,供应链日臻完善的中国服装企业借助数字化实现了最后一跃。
比如Shein,采用实时数据分析,加上算法推荐,让用户进入Shein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时尚迷宫;而且从打样到上架只要7天,数百家中国工厂随时待命,其1个月的上新数量就抵得上Zara全年的量。
更可怕的是,价格还更便宜。
在需求化更多样的今天,真正的快时尚已经不在Zara、GAP、H&M,而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以及开始做电商的抖音,欧美市场就是Shein。
从短上衣到克莱因蓝,再到棋盘格,淘宝、拼多多上无数服饰卖家,响应是最快的。卷到最后,快时尚由于“太慢了”而败得体无完肤。
以前国产服装品牌学Zara们,学了这个不会那个,始终洞悉不到“快”的全貌,这里面似乎有太多信息不对称,但数字化彻底推平了这些护城河,Zara们引以为傲的搭配和准确在大数据融合的供应链面前,丧失了快速响应的能力。
Zara们的黄金十年
2006年2月24日,乍暖还寒的好时节,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车水马龙,这里有不少手握名牌小提包,随时为一件单品豪掷千金的都市丽人。
南京西路和陕西北路交汇处却格外热闹,吸引了不少时髦的年轻白领引首以望,几个洋气的英文字母挂在门面上,中国内地第一家Zara门店正式开门迎客了。
这个来自西班牙的快时尚品牌,2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和临街30多米的店面,气质时尚的潮流单品以及不至于掏空顾客的价格,很快吸引了大批客人,一时间风头无两。
和早早就与国际时尚接轨的都市白领不同,此时国内大多数年轻人还在被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森马等国内服装品牌占据了的商场和步行街商店选购。
而在品牌意识尚不成熟的下沉市场,男女老少都还挤在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或者随即出现的大小摊点里挑选衣服,这里的衣服款式有限、质量不高。
在这之前,21世纪头几年,服饰行业处于增量市场,品牌意识尚处于建设中,市场竞争还算比较“安逸”。
那时的商业模式很传统,以设计为开端,经过采购、生产,再配送至店铺,售卖给顾客,整个过程一般以6个月为周期,这样的传统服装品牌比拼的是谁的渠道能力强、谁的声量高。
但由于服装除了遮羞蔽体外,还具有追时尚赶潮流的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免不了要与时间赛跑。
当年的潮流品牌美特斯邦威、森马等其实已经是“更快”的先行者,采用“轻资产”的经营模式让一件衣服从生产到交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更短,他们把生产、物流外包,将更多成本砸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再通过大规模开店来占据市场规模,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追潮流造时尚。
在那个时代,美特斯邦威就是时尚的代表,铺天盖地的明星代言让热爱追星的年轻人甘愿掏腰包,有品有牌的服装单品也容易赢得标新立异的“非主流”年轻人的喜爱。
不过,后来更多“趾高气扬”的外来者打破了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