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其实是它可以免费发短信,尤其是在当时短信的资费还很贵的时代下,不仅可以免费发短信,甚至还可以免费分组群发。而且可以直接用电脑端来操作, 非常的便捷。
关于飞信相较于移动社交霸主微信,飞信做错了什么。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认为,能做出来飞信这么一款产品说明团队还是很有眼光的。站在当下去复盘这款产品的成败,我们也能更清晰地看到这款产品的局限性。
第一,产品的局限性。飞信诞生之初的局限性,它是在中移动生态内诞生的一款产品,它的出世就是为了帮助移动扩张地盘,抢占用户,所以一开始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并跟自己的邻居联通和电信划定了明确的三八线,不互联互通。这就让大家使用起来很难受。尽管移动一直是运营商中的老大,但它终究无法大量获取联通、电信的用户,将对方用户全部吸纳,这是它的先天短板。
而在互联互通上,微信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障碍,3G、4G时代以后,流量费用也不贵,开通流量以后,大家都能在微信这一款软件上友好的沟通。
之前都说微信一出生就带着“狼性”,确实如此。从上线语音聊天,再到一年多用户数突破1亿,再到后续“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等功能的上线,更是让它完成从通信平台到生活方式的跨越。即便飞信后来破除了与联通、电信之间的障碍,也拥有着庞大的用户,但奈何同时代的微信诞生了,它很快形成了很强大的网络效应。这个时候,微信或飞信的功能已经不是最核心价值,跟我联系的朋友才是最大的价值。他们在哪里,那我就会在哪里。
第二,商业模式上的局限性。飞信是基于中国移动和神州泰岳等公司合作运营的一款产品,它贩卖的是移动增值服务。因为它是依附于移动的,收费模式都要围绕着移动,将原本移动短信业务费用,低成本的收归己有。这样的免费短信与中国移动短信业务,在利益上也是相互冲突的。所以从收费逻辑结合应用场景上看,飞信的盈利天花板很容易就能看到。
第三,时代的局限性。飞信是介于2G到3G的过程中而诞生的,用PC上的飞信客户端给手机发短信,是免费的,且不用受到机型的限制。要知道在2G到3G的档口,当时app开发,需要基于不同机型去做各种适配的。所以飞信有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
3G时代,谷歌正式发布Android操作系统,这是一款开源系统,各种爱好者开始在上面开发各种应用,让安卓系统得以大流行的同时,各种移动app开始大爆发。由于飞信产品是基于移动语音业务延展的增值服务,不像安卓应用市场上各种应用,万马奔腾竞争出来的结果。竞争对手多,再加上自身迭代慢,市场自然也就出现分化了。
第四,不做第二个微信,转而做小众、细分领域的办公软件确实还有机会,就像主打职场社交的脉脉。飞信转型B端市场是在2016年,的确是为自己找到一条新道路。但2016年,B端那时候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需求还没觉醒。市场潜力也是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培育的。再加上本身的基因与合作模式,飞信能不能冲到盈利的那一刻,内部能不能给这样的支持和机会,从它当下选择停运,就能反推它的处境,不容乐观。
另外,在线办公市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做,像阿里钉钉,从阿里2022财年财报上可以看到,从2014年开始这么多年来实现首度盈利,即便在线办公市场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也是充满了红海竞争。也就是说入局的时机很关键,很多时候,最先做的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反而为别人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