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表示,飞信的落寞和失败,主要是遇到了真正强大的对手——腾讯微信。张小龙深谙人性,做出来了IM的全民级产品。
另外一方面,是飞信产品的定位问题,最初还是想做一个类短信的社交产品,在功能上没有突破,也没有创造用户新的需求。
第三,是内部投入的力量不够强大。要知道,微信是腾讯早期三支同步开发的社交产品中的胜出者,即使没有了微信,还有其他的产品会问世,中移动和腾讯的社交之战,是不可避免的。
《钛度热评》主编车铭德认为,飞信定位的是正式场景,工作、发通知这些,而不是社交,而当时社交的市场明显更大,而且工作相较于社交是反人性的,所以微信打败飞信是注定的。
另外,飞信当时的用户群主要还是年轻人,上学的时候发通知是没问题的,但是工作后如果不是公司来推动员工很少会主动使用,当时飞信的功能过于单一,没有类似钉钉、飞书这类综合性办公软件的功能,当时市场不成熟,生不逢时。
最后,飞信只存在于移动体系内,用户规模受限,因为不可能只有移动跟移动的人联系,所以飞信难以成为网络身份证,在流量时代,是无法跟那些全网流量平台竞争的。
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表示,最本质的还是移动自身战略的思考。移动始终还是把飞信的定位和发展路线局限在和联通、电信的运营商之争这一层面了。移动并没有真正把它放到战略层面来思考社交软件这件事情。
第二,是移动对飞信的市场的思考和认知的局限。在以前春节还没有抢红包和群发的功能出现,拜年的时候其实是短信拜年的,而短信拜年当时可以直接为移动带来 30 亿的收入,飞信的免费和它固有的短信业务其实是直接冲突的。所以在移动内部,飞信的权重是要往下放的。
可以看到飞信也有做 ToB 的企业服务平台,但那时像钉钉、企业微信这类软件都已出现,而且牢牢占据了头部的市场地位,飞信作为后来者已经没有太大优势。
关于用户对社交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认为,从产品形态来看,从最初的OICQ、MSN、米聊到QQ,再到微信这样的通用型社交选手,细分领域的社交软件机会也很多,比如小红书种草打卡式社交,微博的广场式社交,脉脉这样的职场社交产品,我们看到它们也在当下这个时代活了下来,且活得可能还不错。
另外就是媒介形式开始更加多样,比如文字、图片到语音、视频,功能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类似真实社交,比如4G推出后,视频对话的出现。基于当下的云技术支撑,互联网大会已经实现了这种云交流的形式。包括当下流行的元宇宙,未来大家在元宇宙空间里面对面聊天也未必不可能。
不过,形态上如何变化,本质上来说,产品还是需要有闪光点,做到对用户的强吸引,最后让用户留在平台上离不开。社交软件的成长过程必然也是如此。始于你的闪光点,然后聚合更多人去使用,慢慢的让我们离不开你。这个过程如果走不完,那就只能是始于亮点,终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