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熊:我是普华资本曹国熊,我们主阵地在长三角,有四个板块:硬科技、医疗、消费和新能源。
华平:软银中国资本成立于2000年,主要围绕科技为核心开展投资,现在管理美元、人民币基金,投资阶段涵盖早中晚期,目前主要投资四个领域:TMT、医疗健康、新能源、先进制造。
季薇:华映资本于2008年创立,主要是VC领域的投资,14年来专注于数字化趋势的投资。投资了240多家企业,其中90%为该轮领投。目前主要看Tech & Consumer, 科技、企业服务、消费等。
曲列锋:联新资本是人民币基金结构,旗下9支人民币基金。涵盖从早期到成熟期都有。累计投资100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TMT和医疗健康两大领域。
苏凯:大家好,我是红杉中国苏凯。红杉中国17年,从种子、VC/PE到并购等不同阶段,围绕消费、科技、医疗领域投资,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史云中:我们是一家既老又新的机构。说“新”,是因为毅达资本是2014年在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内部混改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至今刚刚8年半。说“老”,是因为毅达资本业务和传承的团队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创投业务,至今已经30年。我们是全国布局的机构,沿江沿海所有发达经济区域都有我们的团队和基金落地。投资主要聚焦在半导体、生命科技、新能源、高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张向阳:大家好,我来自于海通证券的全资子公司海通开元,旗下6个平台管理着不同行业的基金。70%投在PE阶段投资,30%是早期投资。目前大概投了580多个项目,有180个项目已经IPO了。
投资节奏没放缓,吃穿住行永远有市场
许小林:谢谢各位!作为同行和创业者,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一线投资机构和一线投资人,在遇到市场悲观的情况下,尤其是二级市场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家最近半年的投资策略究竟怎样,是快了还是慢了?是保守了还是继续积极?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在现在的世况下,在座各位究竟是准备超车机会?还是准备更保守一些?请普华的曹总先来。
曹国熊:去年我们投了大概40亿,总共投了70家企业。今年1—7月份,我们投了32家企业,大概是17亿左右。从整体节奏上看,我觉得也差不多,保持了稳健的节奏。当然我们复盘时也感受到前几年投的企业,在今年这一环境下,大部分企业还是遇到了挑战。今年双碳、新能源、储能这块非常火。如果说投资重心,毕竟在储能,我们和国家能源有一些积累,在这方面我们会加注更多一些。
许小林:你投了32家,相比于过去,是保守了,还是基本上维持正常速度?
曹国熊:差不多的速度,没有特别快,没有特别慢。但标准比过去高了一些,我们投资人也很辛苦。去年70家,总共看了5000家,今年也看了差不多2000家,才投出这32家。这里面有些是早期项目,看得快一些。
许小林:上半年投32家,这与你在杭州受疫情小有关。可能接下来上海的几位没那么幸福了。华平总,过去我都是吃烧烤的时候向你请教,今年我们还没约上烧烤。
华平:我觉得投资节奏和原来差不太多,因为软银中国资本一贯的风格是我们每年投的项目数不算多,但每个项目精挑细选,看中以后不断加码。
在周期里怎样掌握节奏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角度。我们从2000年开始成立第一支基金,那时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危机是互联网泡沫,2008年是金融风暴,各种周期和起伏都经历过。如今大家面临的是新一轮的挑战,这一轮挑战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更加复杂和大的话题。
我们整体上会保持一个基本的节奏。但在特定时间段,根据大环境变化下的判断,我们可以有稍微的调整。比如,美元基金投的的项目,遇到中概股在美国、香港上市大环境的变化,对我们投资策略如何调整是有影响的。相比之下,人民币基金投资目前节奏会稳定一些。
总体来说,节奏有一点变化,但是我们会坚持投资。最近我们就投了几个不错的医疗项目,譬如我们投了脑科学、精准手术,它们共通点都是拥有前沿科技的企业。还有,新能源也是我们会看的一个重要板块,我们投了一家非常好的储能技术企业,这家公司的技术不仅中国领先,而且是全球领先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