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当然也被资本看在眼里。
错误的时间
眼见电影市场越来越红火,资本按捺不住了。
2005年,马云先是自己入股了华谊兄弟,而后又为后者引荐了江南春等浙江系资本,中国民营影企就此开始在资本的游戏中,有了一席之地。不久之后,红杉中国和SIG两家美元基金,也开始在内地网罗合适的投资对象,并最终选择花1000万美元投资博纳。
两家基金之所以选择博纳,就是因为它够特别。由于在发行业务上的强势以及有香港电影站台,博纳在海外的名气要远大于中国同行,甚至被英国杂志《Screen》誉为是“中国的米拉麦克斯”,这是美国知名独立电影发行商,发行过《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一般情况下,美元基金押宝一家公司,最理想的结局自然是公司赴美上市,然后套现离场。相比于重新去包装一家公司、讲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已经被欧美世界认可的博纳,自然是一个更保险的选择。
巧合的是,红杉资本们的愿景,也正是于冬埋在心里的夙愿。
于冬作为杰出校友回母校北京电影学院讲话时曾说过,华尔街是资本主义的老巢,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就是以一家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公司的身份,在华尔街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可以说,自打拿下融资开始,博纳的未来就已经写好了:去美国,去纳斯达克。
蓝图确实很美妙,可惜博纳遇上了“错误”的时间。
2010年12月9日,于冬终于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华尔街,成为内地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影企。伴随着上市钟声的响起,又一次成为第一的于冬一度喜极而泣。而为了给上市造势,博纳还在纳斯达克门口屏幕上打出了一句口号:“与您分享中国电影的繁荣。”
那确实是中国电影繁荣的开端。
博纳上市的这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了100亿,比上一年增长了40亿。当时国务院发文强调,要“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各地的数字影院建设——2009年,全国只有5000块银幕,但到2012年底时,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5万块。
在和华尔街投资人聊天时,于冬畅想到,现在中国每年的人均观影人次只有0.3次,美国是4.3次,你们算算我们的成长空间能有多大?然而,越发繁荣的中国电影,并没有打动美国的资本:从上市的那一刻起,博纳的股票就跌破了发行价,截至当日收盘时,已经大跌了22%。
作为对比,比博纳早一天登陆纳斯达克的优酷,上市当天股价股价大涨161%,是当年美股IPO首日涨幅最高的一只股票。眼看股价一泻千里,博纳的财务顾问、易凯资本的CEO王冉安慰于冬:“在股价上丢的这点面子,将来要从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件事上挣回来”。
但博纳的问题,并非因为电影,它和优酷境遇上的差别,更像是一个时代转折点的缩影。
博纳上市前不久,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好莱坞大厂米高梅宣告破产。几经波折后,才在今年卖身互联网巨头亚马逊。而过去十年间,北美票房市场的增长几乎陷入停滞,博纳上市前试图将自己包装成中国的派拉蒙,但却被投资人反问: